
7月20日,东方卫视播放了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将牛肉饼等过期原料混入生产线,重新变成“合格肉制品”直接供应给麦当劳、必胜客、棒约翰、德克士、7-11等多家快餐连锁企业。
新闻一出,舆论哗然,不仅因为此次涉事企业之多,而且就连一直都把自己标榜为“食品安全标杆”的麦当劳、肯德基也被包括在内,不免令人唏嘘。
尽管在福喜公司21日就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本次事件是一起个体事件,并愿意为整个事件承担全部责任。”但对于已然售出并被消费了的食品,不知福喜如何承担“相关责任”,又该怎样承担由此对消费者造成的健康隐患?
何以发生?供应链管理不透明造成下游企业信息闭塞
据第一物流网记者调查,福喜公司作为一家超过百年历史的美国老牌食品原料供应商,其拥有非常庞大的供应链系统。此次涉事的上海福喜食品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美国福喜在上海的分公司,目前拥有5条生产流水线以及肉类、蔬菜水果、面粉类加工车间,产品包括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果、面食类等制品,并拥有出口香港、日本的资质,年生产能力为2.5万吨,员工500名左右。该公司生产的食品原料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众多洋品牌。而此次被曝光的过期食品正是出自这家工厂的生产线。
事情发生后,上海福喜众多下游企业,包括麦当劳、必胜客、汉堡王、棒约翰、德克士、7-11等纷纷发布声明,表示已下架相关产品。受到波及的日本麦当劳和全家便利店也随即宣布停售相关问题食品。
福喜事件的发生,立即引起了快餐业的一场地震,也使得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越来越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供应链已经被无限拉长,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多,也这是以“快”为卖点的诸多快餐连锁企业越来越倚重供应商的重要原因。其次,食品供应链管理不透明,造成信息不对称,甚至出现快餐企业对供应商的生产情况一无所知。此次事件中,麦当劳等企业也许就是此类的情形的牺牲品。
再次,福喜公司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各项标准、规则执行不到位,也是造成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作为一家生产工厂遍布全球的大型食品供应商,福喜在具体生产流程和业务规范方面分地区来执行,各国家或地区所执行的标准和措施参差不齐,但以美国和欧洲地区所执行的标准和规范数量最多。而公开资料中,在中国所执行的相关规范和措施则少之又少。
如何防范?非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莫属
那么,该如何防范福喜事件的再度上演,建立一个安全可追溯的食品供应链系统呢?笔者认为,非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莫属——建立一个公开、可查询可追溯的闭环系统,并且要使其广泛布局于各种终端之上,以方便公众查询,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福喜事件的发生。
日本鲜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就是因为其有一套近乎透明的食品供应链管理方案。日本食品行业认为,制作食物的人要让购买食物的人在消费和食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严谨,从而让顾客在等价交换中真正得到尊重。而在日本的肯德基麦当劳也不例外。以最常见的炸鸡类商品为例,日本肯德基对它的出生、成长、物流以及加工都有很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在日本肯德基消费,消费者收到的小票中除了会有食品金额外,还会附上生产原料的农场名称、店铺烹饪者的姓名,以及相应的追溯码,后者可以让你追踪到食材生产、中间加工、货运等详情。
如何增加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度呢?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所组成的整体。其中包括初级生产环节、食品加工环节、食品营销环节、物流配送环节,想要增加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就需要对以上环节施行透明化管理。
首先,在社会大环境上,需要营造一个注重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责权分明的政府主管部门。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强化立法、加强市场监管以及政策扶持来增强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日前该法案正在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据介绍,该法案的最大特点就是“重典治乱”,将通过严格的准入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加对食品安全的管控。
其次,要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他们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彼此信息的互通。同时,信息平台的建立,也利于食品供应链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渠道。
再次,充分发挥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积极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市场需求对食品供应有着重要的影响。试想,在一个全民都关注食品安全,并懂得相关知识,同时还有追溯体系的社会环境下,还有哪个食品提供会“冒死”提供问题食品呢?福喜公司不正是仗着其分片区执行的企业安全标准,同时在国内又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而任意在原料中添加过期肉的么?
因此,从根本上说,只有全民关注食品安全,监督食品生产,才能彻底杜绝不合格食品的生产流通。
相关链接:国外如何治理食品供应链?
食品供应链管理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法国当局实行了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
在流通和销售环节,日本实行严格的食品标注制度。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德国则对供应链环节中的违规企业施以重罚。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次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从国外经验看,食品供应链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方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市场秩序会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而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