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一直都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在制造业发展上,近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跻身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制造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推动出口、拉动就业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钢铁、服装、家电等领域的部分中国制造企业逐步弱化生产投资,而把资本投入其他领域,我国一些制造行业的企业逐渐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苗头,也给其自身供应链带来连锁影响。
“空心化”危机初现
所谓制造业空心化,最早由美国人布鲁斯和哈里逊提出,在他们合著的《美国的脱工业化》一书中,将产业空心化定义为“一国范围内大规模的资本撤退”。随后,学界关于产业空心化形成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看,是指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第二产业比重相对降低而导致的非工业化现象,是产业演进的结果;从狭义定义来看,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制造业向外转移,导致本地产业萎缩、产业链断层,进而形成产业空心化。
显然,这里所指的制造业空心化是狭义方面的“空心化”。近年来,在人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产能严重过剩、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缺乏影响力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我国制造业利润普遍下降。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3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企业500强收入首次跨上50万亿元台阶,达50.02万亿元。虽然500强企业业绩继续扩大,但利润却也过度集中在银行业,相对于银行业23.6%的高利润来说,制造业500强平均利润率仅为2.23%,较上年降低0.67个百分点,盈利水平继续恶化。
在需求持续低迷、利润急剧萎缩的市场生态下,对生产企业经营热情构成了重大挫伤,并倒逼企业“逃离”制造业,将大量原本投资制造业的资本流入高利润的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非实体经济行业,形成虚拟经济冲击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去制造化”和“空心化”倾向。
典型例子就是“中国制造业之都”——温州。在这座城市,曾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许多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家去炒农副产品、艺术品。据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 (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产业“空心化”状况可见一斑。影响供应链整体布局
显然,“空心化”为制造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是不可小觑的。随着资金的加剧抽离,制造企业持续“失血”,制造业本身赖以发展的基础被严重削弱,失去了持续创新的动力,后续发展乏力,制造业的生存也将更为艰难,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将更显单薄。
不止如此,“空心化”对于制造业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布局也是影响巨大的。在“空心化”状态下,制造企业必然会面临资金的转移或部分生产环节的外包,这样会使得供应链的链条更长,结构更复杂,管理起来难度更大,对企业的要求更高。
同时,由于这些制造企业淡化主业,资金外流,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薄弱,使得制造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物流企业等不得不慎重考虑与制造企业的合作,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将因此严重受损。而且由于经营业务方向的改变,会造成产业链条的突然断裂,上下游很难有效协同,制造企业又得考虑重新寻找合作伙伴,重新布局供应链。这将给企业增加巨大的经营成本。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讲,“空心化”已经成为一种疾病,不仅会弱化制造业自身的实力,还会影响到制造业供应链的整体布局,制约制造业及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所以,如何去”空心化“成为业界亟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