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造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跻身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然而,由于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制造企业在融资成本、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原材料成本、工资成本等多方面均存在生存压力,倒逼企业 “逃离”制造业,大量制造企业资金外流、工厂外迁、资产转型,导致本地产业萎缩、产业链断层,产业 “空心化”危机初现。
“中国制造”出现 “空心化”,不仅弱化了制造业自身的实力,还会影响到制造业供应链的整体布局,制约了制造业及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制造业亟须应对“空心化”带来的供应链负效应。
制造企业如何化解 “空心化”危机?一个重要选项便是强化供应链的管控。如今的产业竞争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阶段。如何强化供应链管控、去除危机,对陷入 “空心化”泥潭的制造企业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如建立了一整套的供应链风险管控体系,包括组织、流程、预案等,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业务连续性;不断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通过强化供应链上下游多级协同,提升供应链可视化。
其次是强化制造业与物流业的高度融合。需要物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优化物流管理,为制造企业带来更优质的服务;需要双方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强化一体化的合作,提高全产业链的供应链实战能力;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对两业联动进行统一规范。
再者是强化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如管理者需做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工作,打造专业的供应链人才队伍等,充分发挥供应链人才的保障作用,推动对供应链上下游的管控,进而避免 “空心化”危机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