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手机行业里面,老牌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被收购了,黑莓品牌大幅缩水。当以前的手机大佬都在走下坡路的时候,小米手机却如同一匹黑马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小米公司创业三年后,在2013年8月的被评估价值100亿美元,排在腾讯、阿里、百度后面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在硬件上公司排名则仅次于联想集团。
在成长时间如此短暂、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小米为何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供应链模式的创新。
预售模式下的供应链
说到小米手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价格便宜,而且功能多样。作为一款高端的智能手机售价只有一千多,和同等配置的手机相比价格几乎相差近千元。这不禁让人提出疑问:小米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小米之所以能够盈利,与其创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小米采取的是C2B的预售模式,实现了零库存的管理。
目前,对于广大销售企业来说,高库存几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存都构成极大挑战。由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滞后,上下游协调不畅,不能快速响应,以致引发高库存,企业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率下降,导致企业无法大量更新产品,销售下滑,资金问题加剧,以致很多企业陷入亏损的泥潭。
而小米的供应链是快速响应的,同时能够规避高库存风险。小米在日常经营中没有设置实体专卖店,而是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在网上进行预售。消费者要想购买手机,就必须上网先预订,然后小米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响应,通知生产厂商按需生产,最终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这种C2B的预售模式,精确了产品的生产数量,避免了高库存风险。同时由于是预售模式,小米公司可以在生产之前就收到货款,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回笼,解决了前期需要融资的难题。
另一方面,则在于其精简的供应链条。
据记者了解,传统手机的供应链条有研发组、供应商、代工工厂、核心企业、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终端代理商、顾客。产品下线后需要包装到产品库,然后依据各个销售合作伙伴的采购订单进行销售配送,以将产品分发到各省的销售代理机构的仓库中,然后再由他们分发到各个终端零售网点进行销售。过多的供应链环节,自然带来较高的经营成本。
而小米手机的供应链条相较简短,只涉及到研发组、供应商、代工工厂、核心企业、顾客几个环节。在供应链条上,小米手机减少了中间代理商和中间流转环节,形成了顾客与生产商直接相衔接的情况,也正是这个环节成为了小米成功的最大因素。
由于供应链环节的缩短,给小米减少了巨大的经营成本,相应带来丰厚的收益。首先是中间环节的显性成本消失。如行政管理成本、营销销售成本、政府税收等环节成本的减少。而没有了这些环节,产品的售价必然有降低的空间。另外,供应链管理的隐性成本降低。因为供应链环节的缩短,使得供应链管理也变得更加简单,小米不再需要与外部销售渠道协商沟通;而传统的手机销售需要通过与销售渠道进行沟通以确定市场需求,然后再组织采购与生产。
有价值也有风险
“在互联网大规模的普及下、电子商务被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的直销,有效地缩短产品供应链的环节,这是小米的成功,也是互联网的成功。”中国惠普HP-BAS供应链/物流资深方案顾问罗辉林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说道。
小米的成功,带给业界的启示是:企业可以学习小米C2B的预售模式,做好供应链上下游的协调管理,做到供应链的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减少库存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地精简供应链条,减少中间的流转环节,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但我们也应看到,小米的C2B零库存供应链经营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难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高品质和低价格相结合,满足了购买者对产品的所有幻想,因此奠定了小米手机庞大的购买群体。在C2B饥饿式营销过程中,零库存虽然减少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但是严格的预订数量控制,也让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没能抢到订单,这就容易让那些没抢到订单的顾客,把目标转移到其他的手机品牌,从而造成顾客的流失。
更重要的是,小米C2B预售和代工生产模式,容易导致对产品零件供应商和代工工厂的过度依赖。
据记者了解,小米手机的元器件都选用高通、夏普、三星、LG等国际一流供货商。从触屏组件、相机组件到电路板、屏幕、机身材料,每一个细节都力争做到最好,代工厂也是有名的富士康和英华达。
但是在零库存的状态下,如果某一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一旦供应链被破坏,或小米公司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生产,其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影响,经营风险自然相应加大。
如小米在创业初期,手机上有几个MOS管和来电显示彩灯是泰国生产的,2011年泰国由于水灾,泰国工厂停产了一段时间。这就导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大大降低,同时也延迟了交货日期,在给小米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所以,对于小米以及那些经营方式与小米C2B预售模式相类似的企业来说,还应把控好零库存带来的风险。如企业应该愈加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强化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当供应商、制造企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做出产业链调整,弥补供应链管理上的漏洞,进而应对突如其来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