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鲜这门老生意,近年来因为搭上电商,忽然变成了一个新的“蓝海”。有一批企业紧跟潮流抓住机遇,在这片“蓝海”中畅游,并开始崭露头角。
成立于2008年的沱沱工社,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新兴企业,将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几个因素汇聚到了一起,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产+B2C+冷链宅配”的全产业链,并在短短几年之内闯入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前列。
在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行业,沱沱工社赢在哪里?“生产+B2C+冷链宅配”是怎样的一个产业架构?日前,沱沱工社总经理杜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给我们讲述了沱沱工社供应链制胜的秘密。延“深”产业链“沱沱工社确实是全产业链的公司,目前,有一千多亩的实体农场,同时有自己的物流体系,有冷藏车以及改造过的有冷藏设备的电动三轮车送到消费者家里去。但我们的全产业链模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全产业链。”杜非开门见山地说。
他解释说,沱沱工社建立自己的农场,但只对核心的品类进行种植。而种植的目的是贴近农业,学习和了解农业,深入了解产业链。
在杜非看来,“对于农业产业来讲,即便你拥有1000亩地,你再增加十倍,也不可能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全部产品。”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产品产业链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因此,沱沱工社选择一条通过“全产业链”来学习与农业和农产品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并最终为监管提供标准,即通过自建农场,来深入了解农业必须的安全性控制,除了自营的农场供应的商品外,沱沱工社还与全国多家农场签订了供应协议,而通过参与种植得出的相关标准可以对外部采购产品质量进行把控,无论是自产还是外采,都必须经过沱沱工社内部的严格检测。
目前,沱沱工社构建了有机种植、严格采购、电商模式与冷链配送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通过有机种植、专业的采购、专业的质控、严格的流程管理以及全程冷链配送,做到从产品的生产到仓储再到配送的全产业链运营,这种模式在沱沱工社内部把它叫做“全产业链”模式,“全产业链”模式保证了沱沱工社的产品品质和消费者体验,也让沱沱工社可以在产业链上和定价权上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构筑服务链做生鲜行业电子商务最大的障碍在于配送,因为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直接取决于配送的时间和配送条件,如果配送不及时和冷链条件不够充分就会导致产品失去新鲜度。因此,在自建农场后,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沱沱工社又相继投资建立生鲜仓储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么重的资产,我觉得是被迫的,因为5年前,生鲜行业很少有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快速及时地将产品通过全程冷链送到消费者家里去。包括现在也非常少见。”杜非解释说。生鲜这个行业对物流要求很高,一方面第三方物流很难保证质量和时间,另一方面因为一般的物流配送手段也很难满足有机食品装箱和冷藏冷冻的要求。
正因如此,最终沱沱工社选择自己来进行配送。为此,公司在顺义投资建立了面积5300平方米的集冷藏、冷冻库和加工车间为一体的现代化仓储配送物流中心,此外还购买了若干台冷藏冷冻车,以及改造过的配有冷藏设备的电动三轮车送到消费者家里面去,最终实现“新鲜日配”的目标。
沱沱工社能够如此快速地实现“新鲜日配”这个目标,和其有自建物流体系以及全程冷链物流密不可分。
杜非介绍说,“生鲜商品稳定性不强,当产品出库以后,如果采用非冷链设备,这个商品及品质就会有变化。”由于生鲜产品的特殊性,所需求的仓库必须以温度划分;在配送的过程中,要求商品在不同的温区里面保存;并且生鲜产品的温控、存放、分拣的操作都格外复杂。
以沱沱工社的商品进出库流程为例,目前沱沱工社已经可以做到“头天下单,第二天配送”,即当客户在网上下单后,后台就会迅速把订单传递到农场,进行采摘,经过简单的分拣后,使用全程冷链的冷藏车送到仓库,在商品入库之前还涉及到商品的抽检和自检,之后是分温区入仓。在订单的形成后,开始分货,用冷藏车送到一级配送站(目前沱沱工社在北京市有20个一级配送站),商品到了一级配送站配送中心分包装箱后再分给配送员,之后由配送员用经过改装做了温区分割的电动三轮车,即在同一个配送车里面同时有冷冻温区、冷藏温区、常温温区3个温区,满足不同商品配送需要,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家里。
“很多公司目前没有达到‘四温区同送’,只有我们做到了,而且是把生鲜和标准产品合并到一个客户订单内。”杜非说。
通过自己打造的独具特色的自建物流体系和一整套标准化的物流服务流程,在很多生鲜电商企业还在受第三方物流跟不上等问题困扰时,沱沱工社却追寻着“新鲜日配”的目标大步向前。严控供应链
生鲜食品的物流和配送在所有商品中,是物流系统复杂程度最高、管理最难的,因为生鲜产品的特殊性,从采摘入库到验收合格到发送配货,到分包进入冷藏卡车,这一切需要非常快速的流程和低温环境。这整个流程只有在沱沱的“全产业链系统+物流体系”内才能够迅速解决,确保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从生产端到最后的配送端,我们跑顺了整个流程。”杜非认为,一套标准化的供应链管控是沱沱工社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基础。
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生鲜行业损耗极高,成本控制难是生鲜领域的电商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别人还只能遥遥观望的时候,沱沱工社迅速找到一把“利剑”杀出一条路,闯出了自己的半壁江山。而这把“利剑”就是杜非一直强调的供应链管控。“很多人讲生鲜这个行业损耗高不好做。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公司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良性发展生态链。我可以很坦诚地讲,目前我们的损耗率是在1.75%以内。但我接手这家公司的时候损耗率是34%左右。沱沱工社的全产业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种良性的生存业态。”杜非说。为此,在沱沱工社通过对公司定位、产品定位、IT能力、营销能力、配送能力、现金流、财务的监控及客户服务能力等的全方位全流程梳理,通过一系列链条的分析,逐步找到产生损耗的原因,之后开始采取预控和减损机制,调整商品定位和商品选取范围,把损耗降下去。
此外,还通过“变动+固定”双成本考核,将损耗控制在最良性的程度。通过一套明显有效的管控损耗的方法和内外部供应链控制,控制商品结构,关注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售后成本、技术成本等,成功将订单成本由原来的68.8元降到41.4元。并且将产品生产能力和订单量挂钩,不断降低物流成本。
但杜非表示,在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面前,仍然有很多问题待解。最主要的原因除了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之外,还因为订单量不足。由于消费者网购生鲜的购买习惯还没有形成,这个市场尚在培育之中。此外,目前沱沱工社北京和外地的订单占比是93:7,还属于一家区域公司,还没有真正走出去。
于是,在北京市场精耕细作几年总结了很多经验之后,2013年10月17日,沱沱工社宣布面向全国32个城市正式开通冷链物流生鲜品类商品的配送服务。
据杜非透露,32个生鲜配送城市的开通将深化沱沱工社的全国性布局。目前正在各地做小订单测试,下一步在成熟的条件下会考虑分仓,将选重点城市设立分库,目前筹划中的是上海分仓。
杜非说,向全国扩展物流还是个瓶颈,如何把商品送的更远和更快,还面临很多实际问题。“由于冷链物流的复制性比较弱,一旦复制就是重成本的投入。而跨区域,要做冷链物流区域复制,就一定要匹配到这个区域的订单,以及设定重资产之间的关系等。现阶段除北京地区以外的生鲜业务选择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因此,杜非非常期待国内冷链物流在速度和效能上能够尽快提升。
此外,沱沱工社也在打造自身的提升,“2014年我们计划投入一些有利于形成冷链标准和制度的设备和系统,支持冷链软实力发展,例如,改造冷链流程和信息化建设等。”而且杜非也希望能够将沱沱工社的C端冷链建设及物流配送经营中的经验做一个分享,共同促进国内冷链物流建设。
沱沱工社基于对生鲜产业创新的“全产业链”模式的纵深打造,建立自营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以及严格的供应链管理和流程控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开创了独特的B2C冷链配送模式,并通过不断探索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在生鲜电商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