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运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上海一些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港航企业,不满足“搬运工”的定位,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一面坚守传统航运业,同时尝试整合航运服务供应链,走出一条“用服务吸引货源、用货源反馈服务”的良性“滚雪球”之路。
打造增值服务大平台
作为上海口岸汽车专用公共物流服务商,海通码头公司成立于2003年。当时全国只有大连、天津、上海、广州四个沿海口岸可以从事汽车整车进口业务。但是从2011年起,钦州、福州、张家港等口岸陆续获得进口资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大环境不景气,周边新增口岸竞争激烈,上海港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还没有优势,怎样才能留住、发展客户?
海通码头副总经理陈舸告诉记者,他们尝试的道路是:建立一体化服务体系,把海通打造成为一个包含传统航运业务和航运增值服务的大平台。
传统上,汽车码头公司是“搬运工”,只为客户提供汽车装卸服务,但进口车卸船后还要经过强制商检等多个环节,就得客户自己想办法。海通利用港区内的土地等资源,自建了汽车商检线、立体停车库、汽车加装中心,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卸船后的强制商检、售前检查、加装GPS与倒车雷达、故障修理、库存维护与管理、运输配送等环节,直到将车根据订单装配齐全送进4S店。在以上环节中,海通是“搬运工”,更是提供服务的“大管家”。
截至目前,海通码头一体化服务已覆盖奥迪、克莱斯勒、大众、奔驰等知名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一体化运作模式对口岸物流格局的优化,备受中高端进口汽车厂商的青睐。
海通码头2008年汽车吞吐量32万辆,2012年128万辆,预计今年吞吐量将达138万辆,5年来的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4%。陈舸说,“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目前大约是30%,但正是这‘少部分’,让海通树立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保障了传统装卸业务。反过来,传统业务的增长又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发展服务的信心。”
企业努力,政策也“给力”
海通只是沪上港航企业尝试挖掘航运服务业“金矿”的案例之一。
总部在上海的中海集团,旗下集运分部的口岸公司7月陆续推出了基于苹果和安卓两个系统的免费APP,客户下载后可以在移动终端上随时查询港口天气、船舶动态等航运信息,未来还计划向其中增加“实时订舱”和“实时货物跟踪”两项功能。类似的还有上海泛亚航运公司的“网上营业厅”,通过建设一个在线交易平台,让内贸航线货主可以绕开代理,直接与船公司交流等。
为了配合港航企业的努力,本市各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从2011年开始实施《“十二五”期间财政扶持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意见涵盖了对航运产业、航运服务产业、航运企业进行集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浦东去年则发布了《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促进航运业发展财政扶持办法的通知》,对新引进落户的高端航运服务企业、大型航运先进制造与维修企业、高成长性航运企业等机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贴;而根据虹口的《虹口区推进北外滩航运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新引进的航运服务企业及功能性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每人最高可获3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等。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国际、国内航运及其辅助企业1441家,现代航运服务业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6183.7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传统航运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营业收入5450.47亿元,增长3.1%;新型航运服务业方面,金融业增长3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
借助航运服务业对传统航运业的带动作用,上海港今年上半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32.6万标箱,同比增长2.9%,继续领跑全球各大集装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