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政党政治分裂的国度,总统和总理都不在一个战线。
10月4日,捷克众议院选举初步结果公布,前总理、亿万富翁巴比什领导的在野党“不满公民行动”(ANO)以将近35%的得票率获胜,巴比什有望再度出任捷克总理。
而自称“特朗普主义者”的巴比什,反对欧盟移民政策,也是反北约坚定政客,并誓言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而捷克现任总统帕维尔则是坚定的北约支持者,乌克兰支持者。
今年7月,捷克总统帕维尔在日本高喊“台湾有事就是欧洲有事”,7月27日,转头往印度会见藏独头子达赖。这是一个正常国家领导人能干出来的事?这只是美国几十年来远程养殖的美国利益“忠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8月12日表示,中方认为此举违背了捷克对中国的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除了向捷克提出严正交涉,也决定不再与帕维尔往来。
(捷克总统帕维尔 来源:德国之声)
不过,中捷两国关系,并不是一个政客代表的。 中捷在物流与供应链长期保持友好合作。
中欧班列有通往捷克的线路,捷克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可以通过中欧班列连接中国和欧洲,运输货品,例如欧洲汽车及配件、日用百货等货物,促进了中国与捷克及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
近年来,捷克与中国在制造业、能源、基础设施、汽车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双边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据中方统计,2024年中捷双边贸易额约为430亿美元,较上年小幅增长1.5%。
(中欧班列 来源:BBC)
其中,中国对捷克出口近398亿美元(基本持平),自捷克进口约32.7亿美元(同比增长24%),使中国成为捷克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投资方面,中国对捷克累计投入约17亿美元,在捷中资企业超过50家,涵盖汽车、机械、家电、化工、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行业。这种产业布局凸显出中捷双方的互补性:捷克拥有较完善的制造业和技术研发基础,而中国则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资金优势。
在制造业和汽车业领域,中国企业正在深化拓展。驻捷克大使公开指出,中国品牌汽车如奇瑞、比亚迪近期先后进入捷克市场销售,展示了中国电动汽车与捷克汽车工业的结合。同期,捷克也是欧洲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和工业设备生产国,中国进口捷克制造的精密机械和汽车零部件也在增加(如齐鲁集团等与上汽、奇瑞等合作)。
此外,新能源和智能制造合作前景看好:捷克致力于工业4.0转型,中国在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技术等方面也积极对接。能源领域方面,捷克政府正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计划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电。
但近年来,捷克政治发生变化,2023年1月,帕威尔担任捷克总统。帕威尔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曾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而在1989年11月东欧剧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分裂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后,帕维尔前往美国国家情报大学(NIU)读书,后又在英国坎伯利参谋学院 、伦敦皇家国防研究学院接受留学教育。
2005年至2006年,帕维尔在伦敦国王学院学习了国际关系。这些经历影响了帕维尔看待国家政治关系,也成为美国利益的“忠犬”。
帕维尔上台后,中捷之间的政治风向转变,经济合作也在变化。
2025年6月,捷克国有能源集团与韩国KHNP签署了总价值约180亿美元的核电站建设合同,计划扩建Dukovany核电厂新机组。虽然中国核能企业也曾参与竞标,但最终捷克选择与韩方合作,这反映出目前捷克能源领域合作重心有所调整。
捷克能源企业CEZ标志及燃煤电站设施。作为能源转型的一部分,捷克政府今年6月与韩国KHNP签署约180亿美元的核电站合同,计划扩建Dukovany核电厂。
但近年来捷克最高领导层对华立场出现明显转变,新任总统帕维尔(Petr Pavel)上台后频频发声对华“唱反调”。帕维尔出身军界,曾任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2023年当选捷克总统,长期浸润在西方安全意识形态中。
就职后,他迅速采取亲西方、反华的政治姿态:当选次日即与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通话,之后撕毁捷克首都布拉格与北京的“友城”协议,与台北市结为“姐妹城市”;他又签署“共产主义等同纳粹法案”,对宣传“红色思想”的行为处以严惩。
更为严重的是,帕维尔公开打着“捍卫自由”的旗号,不断将中国与其意识形态对手绑定在一起。他多次指责中国支援俄罗斯,将乌克兰危机与亚太安全形势挂钩;今年7月访日时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欧洲有事”,并表示要加强与台湾省的合作。他不顾中方一个中国立场,执意在印度会见达赖。
帕维尔的这些反华举动获得了美国和北约的默契支持。据公开资料,帕维尔当选总统后,西方媒体纷纷点赞其“捍卫民主”的行为,北约和美国也表达了支持立场。
路透社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帕维尔与达赖会面表达“坚决反对”,称该行动“严重违背”捷克先前对华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并宣布暂停与其所有接触。中国外交部也通过驻捷大使馆声明强调,捷方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否则将“消除不良影响”。可以说,帕维尔的反华立场并非孤立,而是在西方“反共”思潮和对华战略的影响下形成的。
帕维尔的反华政策也已经给两国经贸关系带来冲击。作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捷克对华贸易在其GDP中占比约8%,斯柯达汽车约35%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链。
正如腾讯新闻报道指出的那样,去年6月捷克参议院副议长窜访我国台湾后,中捷经贸关系立刻陷入紧张:2025年上半年,捷克对华出口暴跌19%,45亿克朗投资项目被迫冻结,赴中国旅游团预订数量更是骤减一半。民调显示,高达65%的捷克民众反对政府与中国“脱钩”,捷克汽车工人联合会甚至威胁上街抗议。可见,帕维尔的亲西反华言行已经在供应链层面酿成了负面效应。
(捷克前总理巴比什 来源:路透社)
捷克议会选举于10月4日结束投票。初步计票结果显示,前总理、被称为“欧版特朗普”的巴比什(Andrej Babis)领导的“公民不满行动党”(ANO)以35.4%的得票率大幅领先。
分析认为,这位自称“捷克版特朗普”的亿万富翁在失去权力四年后有望强势回归政坛,其再度上台可能使捷克的外交立场出现变化,从坚定支持乌克兰转向与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亲俄立场国家靠拢。捷克的对外经贸政策将大幅改变。
帕维尔现象背后,有美国对中捷关系的深度影响。西方政客口口声声说要推动“民主价值”与“供应链多样化”,实际上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与中国的经济脱钩。
《环球时报》评论指出,美国政府动用“国家安全”幌子不断打压中国企业,拉拢盟友伙伴企图将中国排除在亚太地区供应链之外。例如,美国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科技出口设限、对华为等企业实施制裁,另一方面通过《芯片法》等法案倒逼盟友断供中国产品。这些举措无非是要在网络安全、技术标准、投资审查等领域“箝制”中国角色,伪装成维护本国利益。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和欧盟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加剧了捷克对华“脱钩”的趋势。首先,作为北约成员国,捷克随同盟采取了对中国日益警惕的立场。2023年北约首脑会议公报将中国描述为“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系统性挑战”,强调西方要共同应对来自北京的压力。帕维尔本人也呼吁加强对华遏制,与北约的这一方向保持一致。同时,美国推动建立“民主联盟”的宣传影响深远,帕维尔屡次以捍卫民主价值为由,与美国和欧盟的立场对齐,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捷克与中国合作空间的收窄。
其次,欧盟内部也在推动供应链安全和技术标准的“脱钩”政策。欧盟委员会明确提出“去风险化(de-risking)”对策,减少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例如,2023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必须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2025年6月欧盟更出台规定,禁止中国企业参与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以切断敏感领域的中国供应商。
此外,欧盟于2024年规划修订外资审查法案,要求所有成员国对可能带来安全风险的外国投资予以审查和必要封锁;此举虽然未点名中国,但明确将其定位为“需要降低风险”的国家之一。对捷克而言,这意味着其对华项目或投资要接受更严格的审查,政府和企业对引入中资持更加谨慎态度。
在技术标准和投资控制层面,美国的影响尤为明显。例如,美国近年多次出台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先进半导体及设备对华出口。2024年12月,美国宣布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行新一轮出口禁令,禁止向140多家中国公司出售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这不仅直接切断了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的渠道,也迫使欧美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排除中国合作伙伴。
类似地,美国领导下的盟国会议不断强化5G安全标准,敦促各国排除华为设备。虽然捷克官方没有完全禁止华为,但其网络安全机构曾对华为5G提出风险警告,而政府态度是与德国等西方国家保持一致,严格按照“可信供应商”框架进行网络升级。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各成员国还将中国纳入共同安全议程,进一步限制中国技术和资本进入欧洲防务及高科技领域。
编辑: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