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16至18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和第四届经贸论坛,这也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总理第一次访问该国家。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中东欧国家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新亮点、构建互联互通新走廊、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搭建投融资协作新框架、扩大人文交流新领域的五点建议,与会各国在会晤后发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这将对中国与中东欧的交通物流合作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抓住机遇?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潜力巨大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蕴含巨大机遇。交通便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东欧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企业的投入。中东欧不少国家具有港口优势,如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等,与
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连接起来,构成巨大的物流网络,可以大幅缩小中欧之间运输距离。推进中欧陆海快线建设,有利于海陆并进、畅通物流,形成新的快捷重载综合运输走廊。
二是以装备为重点的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成熟经验和技术,
铁路、电力、港口等装备质量优良,性价比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也适应中东欧国家的需求。把中国装备制造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不仅可以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装备产能,实现共赢。
三是构建新的投融资框架服务实体经济前景广阔。当前,双方企业有不少好的合作项目,但融资问题是一块“短板”。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合作,中国政府提议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协同投融资合作框架,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与中国-中东欧之间的既有投融资安排有机结合,创新投融资模式。中方鼓励中东欧国家充分利用100亿美元专项贷款余下的70亿美元额度,用好优惠买方信贷,根据项目情况提高贷款优惠力度,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司长 孙永福: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商贸物流和谐发展
近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稳步推进,双边贸易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9%。今年一季度,双方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0.5%,16国对华出口强劲增长38.9%。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近50亿美元,涉及机械、化工、家电、物流商贸、新能源、研发、金融、农业等领域。中东欧16国在华投资超过11亿美元,涉及机械制造、化工、乳制品等。双方投资合作显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另外,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于落实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直接相应的促进关系,中东欧国家港口设施、铁路交通与中国有着长期的经贸往来,中国的渝新欧铁路也是通过这一地区的,通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然后经波兰进入德国。所以说中东欧国家,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都希望利用他们的港口、
铁路等设施运输中国的货物,还可以把欧洲的货物运到中国,也就是说双向利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 姚铃:中国或成影响中东欧“第三股力量”
中东欧地区许多国家严重依赖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来满足本国能源需求,如果能源供应中断或减少,肯定会给这些国家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随着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概念,中国和中东欧合作或将迎来一个高潮,中国或许可以成为继欧盟、俄罗斯后,影响中东欧经济走势的“第三股力量”。比如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等领域,以及中东欧向西发展的平台地位,都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领域。
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公司而言,中东欧国家用工成本远低于西欧,且部分国家员工素质较高,比如波兰。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完全可以考虑到中东欧国家进行本土化生产,生产出来的“欧洲制造”,加上中东欧本身的区位优势,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的产品顺畅地更广阔的市场进行流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 孙政才:“渝新欧”是跨国物流的重要通道
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态势好、潜力大,充满生机活力。重庆与中东欧地区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双方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对此,“渝新欧”国际
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开通,为加强中欧合作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中东欧地区作为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缘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欧洲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为巩固传统友谊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中欧关系的全面平衡发展。波、克、罗三国均为欧盟成员国,双方可在中国与中东欧及中欧关系等多边框架下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充分利用好“16+1”这一重要平台,将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打造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新增长极,把中东欧国家发展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