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陆运 > 铁路 >
如何加强铁路机务段材料支出核算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217 日期:2014-09-02
  

       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全面展开,企业核算内容也日益丰富。而随着铁路运营中各项设备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走向路外走向市场的需要,做好铁路运输系统支出大户的机务段的材料支出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推行严格的材料成本核算制度是机务段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入,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全面展开,企业核算内容也日益丰富,包括定额成本在内的分项指标的核算均大大加强。而随着铁路运营中各项设备科技含量的提高,以及走向路外走向市场的需要,做好铁路运输系统支出大户的机务段的材料支出核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成本核算中,机务段的成本除了机车用煤、油、电支出大项外,其他的成本核算如机车的定修、中修、大修主要由材料支出核算来体现。不能扎实做好材料核算工作,就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进而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由此看来,推行严格的材料成本核算制度是机务段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企业材料成本的核算在企业核算中的地位必须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合理有效地加以控制和管理。两大弊端

  铁路企业目前对于材料成本的核算主要采用的是根据年初路局划拨的费用定额制订预算,由站段根据上年生产经营情况比照上年实际支出平衡后将费用预算下拨车间。由车间制定具体的材料需用量,在由相关部门审核后予以批准执行。该形式的管理体制虽然对企业材料的控制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约束、指导作用。但从目前发展要求来看,这一计划经济下产物的弊端在日常经济操作中不断显现出来。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企业制定的费用预算弹性比较大,不能有效地实施控制。随着经济大市场进一步开放,各企业在进行本职主营业务的同时,对外的和临时的经济活动普遍加大。需要材料这一项的费用也不断增加。由此便有可能出现乱占乱挤列成本的现象,使计划的均衡性不能得到保持,同时也干扰了统一的成本管理。

  第二,企业下达的费用预算缺乏有效的核算依据。企业下达给各站段基层的往往是科目分批的一个单纯的数据,并且每年都在压减,核算基层制定材料费用单价的依据往往也是历史参考的价格,该参考价格显然已不适应市场变化。由此制定的费用预算其真实性也就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了。用这个预算定额来约束我们的实际费用支出也是很不现实的。

  企业材料成本的核算归根到底还是要基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只要发生了材料的采购、领用,就会有核算运行。在材料的采购环节上,由于市场的初级阶段和法制的不健全,各种产品鱼龙混杂很难对质优价廉的产品做出判断,这无疑增加了材料采购的难度。同时企业在存货的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验收和储备管理与采购脱节的情况。在验收方面由于材料科技含量的加大,按原来的验收程序和人员进行该项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专业检验人员和管库员的业务素质也是迫在眉睫,否则很难在技术上保证材料的合格、适用。另外企业在物资的领用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定额领用,无考核等不良现象。加之上级部门的硬性规定,很多材料必须在局材料总厂采购。而材料总厂的物资存在很多问题。如价高、质差无形中加大了成本的支出。

  目前,企业在全员核算上的力度还不够。材料的目标成本确定之后要确保目标的实现,单纯依靠财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部门的配合,各车间尤其是班组长、职工是生产单位的基本细胞,是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技能、责任心、直观的体现在材料的浪费与否上,过去就成本抓成本,而职工成本意识淡薄,完不成目标成本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生产就无法维持,那种只管干不管算的作风不能再延续下去了。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有关的措施,比如奖惩、岗位责任制等应该也必须落到实处。破解之策要强化企业材料成本的核算并非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制度上、各管理环节上,目标的制定上等一系列的管理体制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以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需要。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