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铁路部门调整运行图,引发民众广泛关注。其中,关于铁路安全运行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但日前一条有关“泥巴糊涵洞”的消息传来,则让人抽了一口冷气。准确地说,这件事与铁道部门此次调图并无关联,而是铁路建设的前期问题。
据媒体报道,总投资87亿元、穿越晋西黄土高原和吕梁山山地的太原至兴县铁路工程,平均每公里需建六个涵洞,涵洞的关键部位台背本应采用优良材料填筑,却被大量就地取材的黄土所替代。根据施工者的实名举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条正在建设的铁路潜藏的质量问题令人惊心,连施工者都直言“常被噩梦惊醒”。
作为一个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人员,之于工程质量,施工者却“常被噩梦惊醒”,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最为严重的警告。显然,无论是他,还是其他人,都能一眼看穿,如此建设的铁路,安全隐患早已存在。铁路部门再怎么重视安全运行,最终恐怕都抵不过这“背后一击”。
回顾此前诸多安全事故的报道,尽管最后的调查结果,有人被处理了,但究竟原因何在,实在地说,真正的追查好像都还没有到一个工程原始建设质量这一层面。任何安全事故都不是小事故,更何况铁路安全运行关系着千家万户,如果出事了,那绝对是大事。
面对现实,“泥巴糊涵洞”之类的“噩梦”之所以一再上演,在笔者看来,除了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之外,还在于当下的各类工程建设,没有形成一个永久的建设质量追究机制。人们看到,当下的各类工程承建单位,第一注重的就是在工程中如何多捞钱,至于工程是不是暗藏安全隐患,会不会在日后运行中给社会造成巨大麻烦,那都可不管不顾的。这也正是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后,一些涉事单位以资料不全等诸多借口,而让事故追责无法彻底进行下去的缘由。
显然,终结“泥巴糊涵洞”之类的“豆腐渣”工程,当务之急是要借鉴国际国内的经验,迅速建立起重大工程建设的永久责任追究制,再不能靠施工者的“内幕曝光”了,再不能靠媒体记者的“冒死采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