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贸企业悬着的心可以落下了!
5月14日起,中美双方大幅降低关税水平。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也相应暂停实施24%的反制关税。
这对对美出口第一大省广东来说,无疑是好消息。2024年广东对美出口1334亿美元,占全国的25%。其中,盐田港是华南地区北美航线最密集的港区,承担了中国对美出口货量的1/4。仅5月14日中美关税调整生效当天,就有5艘货船发往北美。
在全球贸易壁垒加剧与产业链深度调整的浪潮中,作为中国外贸“压舱石”的广东(2024年进出口总值9.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占全国外贸的20.8%),正以“链长制”为引擎,打响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掌链》第5期《链长制观察》揭秘:从芯片突围到新能源汽车出海,从“缺芯少核”到“自主可控”,这场由省委领导挂帅、链主企业冲锋的“链式革命”,正在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竞争力。
(一)破“卡脖子”困局,筑牢自主可控根基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3年位居全国首位,2023年规上营收达4.71万亿元。
针对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问题,广东2020年首创"广东强芯"工程,2023年出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由省委书记担任“总链长”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链长制推动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晶圆项目(年产48万片)、粤芯半导体广州扩产(2025年目标8万片/月)等重大项目落地。2023年全省集成电路产量达685.74亿块,同比增长23.8%,国产化率稳步提升。黄坤明书记在调研中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
(二)应对外贸变局,锻造产业链韧性
面对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2023年调研中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转化",并依托"链长制"深化"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2024年,广东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7454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3,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规模突破7000亿的省份,这一成就与《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推进密切相关。
黄坤明书记在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的"五外联动"战略成效——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协同发力,2024年前11个月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万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36.3%,形成"传统市场稳盘、新兴市场增量"的韧性格局。
(三)打破区域壁垒,激活湾区协同动能
2024年2月,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五外联动”战略(即“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强调“以制度型开放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在此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链长制统筹三地资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科研赋能”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黄坤明书记在2024年调研河套合作区时再次强调:“要用好‘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打造要素跨境流动的‘超级枢纽’。
2020年,广东省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探索链长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划定10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启动"省长负责制"链长试点,由省长担任总链长,推进"五个一"工作体系(一条产业链、一名链长、一个工作专班、一套产业链图谱、一揽子支持政策),为后续制度深化奠定基础。
2022年,链长制升级为"双链长制",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基金",重点投向半导体、新能源等12个领域。截至2022年底,该基金带动超1.5万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如佛山泛家居产业集群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降低库存成本23%。
2023年,推出"链长制3.0",上线全国首个省级"产业链安全监测平台",实时追踪21类关键原材料(如光刻胶、高端轴承钢)和15项"卡脖子"技术(如EDA软件、高精度传感器)的供应链动态,并将产业链安全指标纳入地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例如,平台预警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车规级芯片库存仅够维持1.8个月生产,推动粤芯半导体等企业紧急扩产。
(一)电子信息产业:再造“中国芯”湾区样本
广东省依托链长制,以“链长统筹+链主引领”模式,集中资源突破半导体领域“卡脖子”技术。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强调“以链长制为抓手,推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链条协同攻关,打造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生态”。
专项政策与资金支持: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总规模2000亿元)中,定向划拨30%支持半导体领域,重点投向EDA工具、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环节。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可获最高15%补贴(单个项目上限5000万元),2023年累计发放补贴超12亿元。
链主企业带动:华为海思(深圳)作为链主企业,2023年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麒麟9000S芯片实现国产化突破,带动粤芯半导体(广州)12英寸晶圆月产能提升至4万片,良率达99.5%,填补国内车规级功率芯片空白。
数据亮点:广东EDA工具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提升至2023年的22%,芯动科技、安路科技等企业打破Synopsys垄断。
广东通过链长制的系统化布局,正加速从“芯片进口大省”向“自主可控高地”转型,为全国半导体产业突围提供“湾区方案”。
(二)新能源汽车:从“跟跑”到“领跑”
广东省依托链长制与“链主”企业引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全链条突破。比亚迪作为全球销量冠军(2023年产量302万辆),不仅带动深圳坪山产业集群形成“电池-电机-电控”垂直整合体系,还通过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降低制造成本30%。广汽埃安则凭借“弹匣电池”技术(全球首个实现三元锂电池整包针刺不起火),2023年销量突破48万辆,带动广州番禺形成超40家核心配套企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圈。
政策支持:广东设立2000亿元战略性产业集群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攻关,如广汽投资453亿元建设智联新能源产业园,打通“锂矿开采-电池回收”闭环。
国际化突围:广汽集团2024年前三季度出口9.5万辆(同比+112%),以泰国、印尼为基地布局东南亚市场,突破欧盟45.3%反补贴税壁垒。
数据亮点:2023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26.8%,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18%,深圳-惠州-肇庆形成万亿级“汽车硅谷”。 广汽埃安带动省内126家一级供应商协同研发,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从2020年45%提升至2023年78%。
(三)高端装备制造:攻克“工业母机”难关
广东以链长制推动高端装备“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跨越。珠海格力电器自主研制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突破0.5微米加工精度,应用于C919大飞机发动机叶片制造,替代德国德玛吉同类设备。工业机器人领域,2023年广东产量16.6万台(全国占比34.5%),佛山库卡、广州瑞松等企业主导协作机器人国产化率突破60%。
“链长+链主”协同:省级链长统筹专项资金,对首台(套)装备给予最高1亿元补贴,如支持广州弘亚数控攻克高精度电主轴技术,打破日本THK垄断。
集群化布局:深圳大族激光开发20kW超高功率切割设备,应用于宁德时代4680电池极耳加工,效率提升3倍。
展望未来,随着量子科技、6G通信等未来产业的加速布局,广东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智造创新枢纽”转型。这场由省委领导挂帅、链主企业冲锋的“链式革命”,不仅重塑着大湾区产业生态,更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提供了“自主可控、开放共赢”的广东方案。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广东的实践证明:唯有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生态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产业链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续写“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广东”的产业传奇。
掌链专栏:《链长制观察》
《链长制观察》是掌链总结各省/市/州及县/区等负责人,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探索,为读者了解“链长制”,为行业推进“链长制”提供参考。
编辑: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