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3月15日讯(微信:cn156news)
2014年3月6日,全国“两会”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柴凤伟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马泽华,就海运物流问题做了专访。
马泽华代表:2014,我们很有信心
现代物流报两会特派记者 柴凤伟
2014年3月6日,在山东代表团开放团会议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简称中远集团)马泽华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马泽华临危受命,在原董事长魏家福离任后,接手连续两年亏损的中远集团,其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2013年,我们通过控制成本,加强销售,资产运作,提升服务等多项措施,降本增效取得很大成果,上市公司中国远洋2013年度业绩预计扭亏为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泽华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马泽华
众所周知,中远集团上市公司中国远洋在2011、2012年度,分别亏损104.49亿元、95.59亿元,连续两年成为A股“亏损王”。2013年三季报显示,其前三季度仍然大幅亏损达20.34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中国远洋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一旦2013年继续亏损,中国远洋将面临退市。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上任后的马泽华举措连连:对内严控成本、提升服务,对外强化销售,并通过转让旗下中远物流100%股权和所属中远太平洋出售中远集装箱工业公司100%股权、转让青岛远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及上海天宏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81%股权等一系列资产运作,使中国远洋经营状况迅速扭转,2013年度业绩预计扭亏为盈。
刚刚过去的2013年,航运业的形势极为严峻,2014年的局面同样不容乐观。从总体来看,新兴经济体多在减速发展,发达经济体还在复苏进程中。而航运业跟经济相关度又非常高,因而2014年航运业的发展还会非常困难。那么,2014年的中远集团在战略经营上还会有哪些应对举措?
“我认为,应对当前困难的最有效办法是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马泽华告诉记者。
“在控制成本方面,一定要抓主要方面,像我们的燃油成本控制,一个是抓节能减排,一个是抓减速航行,2013年我们仅这一项就控制了4个多亿美金,2014年我们还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工作”。
同时,合理调整航线结构,优化产品设计,也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通过精细化的工作,来点点滴滴地控制成本,效果也很明显。此外,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加大追踪管理力度,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上这些方面我们在2014年都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有很多服务标准都进行了公开承诺”。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寻求合作,在国际上跟那些服务质量好,跟我们经营理念相近的企业通航,加强合作,通过合作相互学习,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2014年的经营形势虽然不容乐观,但是我们有这几年应对危机的切身体会和一些成功的做法,所以有信心做好今年的工作”。 马泽华最后强调。
(摘自现代物流报)
今日中远集团发展如何?
当年,马泽华代表提出的两条观点(上文加粗部分),今日中远集团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代物流报小编为您做了盘点。
观点一:应对当前困难的最有效办法是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就在马泽华代表提出“控制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之后,中国远洋便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增收节支;2014年,航运主业经营实现大幅减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得到明显改善。
2014 年,中国远洋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力度,降本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中远集运通过降速航行、燃油集中采购等措施,在运力、货运量同比增长的情况下,实际全年燃油消耗量下降 8.3%,燃油成本下降 15.0%,实现扭亏为盈;中散集团坚持动态跟踪管理,进一步减少租入船舶,船舶租赁费大幅下降 30.6%。
2014 年,中国远洋加快了对船队结构、客户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优化。在船队结构调整上,加快了老旧船退役步伐,订造了一批节能高效的新船型,使船队能源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整体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客户结构调整上,深入推进大客户战略,努力提高战略客户、直接客户、高贡献值客户比例;加大揽取基础货源力度,使基础货源比例与直接客户比例稳步提升。在市场结构调整上,积极拓展第三国业务和新兴市场,并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为契机,努力开拓市场。
2014 年,中国远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致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中远集运推进传统行业和电子商务跨界融合。中散集团以客户为中心,创新营销理念,采取营销客户经理责任制模式,深化营销体制改革。2014 年,中散集团与淡水河谷等大客户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商业模式。
2014 年,中国远洋践行“联合国全球契约”的要求,积极打造保护环境、保护海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2014 年,中国远洋通过节能技术改造、降速航行和优化航线等措施共节约燃油 52.19 万吨。此外,中国远洋积极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和支持配合多次救援活动。
2015 年,面对全球经济与航运市场的“新常态”,中国远洋将更加注重业务集群内部各公司的协同作用,在盈利能力、抗周期性、全球化和规模增长四个战略维度上努力提高。
集装箱航运方面,持续优化船队结构,加强联盟合作深度,挖掘新兴市场和区域市场发展潜力和盈利增长点,创新运输模式和营销手段,夯实货源基础,进一步提升高值货比例。同时,探索“航运+互联网+其他服务产品”的新型商业模式,提升线上、线下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构筑航运电商生态圈,提升为客户提供全面运输解决方案的能力。
干散货航运方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通过签订长期合同、选择性为目标客户提供量身订船运输服务、协同开发资源、交叉持股、合资合营等措施,实现与大客户的深度战略合作,着力提升抗周期性能力。同时,结合市场、客户需求及自身发展,继续推进船队结构调整与专业化管理。
在码头业务方面,围绕“四个战略着力点”,即:顺应船舶大型化趋势,着力把握枢纽港发展机遇;优化控股码头经营模式,着力提升中远太平洋品牌价值;创新参股码头投资途径,着力增强码头板块盈利能力和紧抓“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战略契机,着力推进码头全球化布局。
总之,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国远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平抑市场波动风险,优化市场、客户、货源结构,努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增收节支。据中国远洋半年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远洋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8.97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而今,受惠“一带一路”战略的中国远洋,正持续借力布局,加速从港口方面进行突围。
观点二:我们还要加强寻求合作,在国际上跟那些服务质量好,跟我们经营理念相近的企业通航,加强合作,通过合作相互学习,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能力。
为了加强合作、提升竞争能力,2014年9月12日,中国远洋旗下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与淡水河谷(国际)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淡水河谷将为中散集团提供25年矿石运输合同。中散集团将相应为淡水河谷定制10艘大型矿砂船并收购淡水河谷所拥有的4艘大型矿砂船以匹配上述合同。据中国远洋表示,此举是中散集团为了进一步优化客户和货源结构,提升基础货源比例的重要举措,将对中国远洋的业务起到长期促进作用。
随后,2015年1月,中远集团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17.49亿美元(约合108.78亿元人民币)的船舶融资协议,用于支持中远集团在国内骨干船厂订造目前我国最大的9万吨级半潜船、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轮、9400箱集装箱船以及节能环保散货船等53艘船舶,以替代近两年拆解的100余艘老旧船舶。根据协议,中国远洋通过“拆旧造新”来优化运力结构,订造一批节能高效的新船型,将有助于消化航运市场过剩运力,提升航企盈利水平。
2016年2月18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由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整合重组而成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跃升全球最大航运企业。重组后的新集团将拥有4个世界第一,即船队综合运力8532万载重吨/1114艘,干散货自有船队运力3352万载重吨/365艘,油轮运力1785万载重吨/120艘,杂货特种船队运力300万载重吨。同时,还将实现6个“世界前列”,即在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将超过46个,泊位数超过190个,集装箱吞吐量9000万标准箱,排名世界第二;全球船舶燃料销量超过250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集装箱租赁规模超过27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集装箱船队规模158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接单规模以及船舶代理业务也稳居世界前列。
在金融方面:根据与中国银行签署的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确定中国银行为主要合作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向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提供意向性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00亿元的授信服务,将携手践行“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国家重大战略。
在货主方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签署空客二期运输协议,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所属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天津空客总装线未来十年的唯一物流服务供应商,将从2016年4月1日正式开始操作空客二期项目,自2016年至2025年,服务范围涵盖总计约480架次空客A320系列飞机大部件和所有零配件往返欧洲汉堡和天津的运输以及工装夹具的拆解、组装和维护等增值服务。
在港口方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港务集团等三家港口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全方位、更广泛的业务交流。
总之,新集团具有船队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优势,具有国际化网络优势与国际品牌优势,具备了整合全球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资源优势;有志于承载中国经济全球化使命,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以航运、综合物流及相关金融服务为支柱,多产业集群、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物流供应链服务集团。
(源自和讯网、新华网等)
今日马泽华代表提出哪些建言?
2016年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原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将给我国航运业走出当前困境带来很大的机遇,我国航运业要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采取创新商业模式等手段,抓住机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8年,世界航运业仍然没有走出经营困境,航运需求增长缓慢、航运运力供给持续过剩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航运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马泽华表示,目前,我国航运业运力过剩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要化解这部分过剩运力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也是当前我国航运界的普遍共识。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逐渐深入推进,我国航运业走出困境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马泽华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十分契合“共享”发展理念。“一带一路”的覆盖面广,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有很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大部分都是通过海运来实现的,这不仅带来相应的海运物流需求,同时也带来了码头、机场、场站、仓库等投资机遇,我国航运企业也由此在发展延伸服务、全程服务方面有了更大可能和更多新机遇。
马泽华认为,要想抓住这个机遇,我国航运企业目前需要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压缩、淘汰过剩运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整运力结构,毕竟船舶大型化、节能环保化的需求是十分明显的。同时,我国航运企业也要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回报时间长,仅仅停留在现有“港到港”的商业模式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算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方面。
此外,马泽华还建议,我国航运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必须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以创新的方式抓好企业的基础性管理,这是航运企业渡过当前难关所必须开展的工作,也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源自中国港口网)
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柴凤伟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 蔡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