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3月11日讯(微信:cn156news)
2013年3月6日,全国“两会”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柴凤伟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就长江内河运输问题做了专访。
唐冠军代表: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长江航运建设
现代物流报两会特派记者 柴凤伟
在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以环保和资源节约优势极大拉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河运输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内河航运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提速内河航运的科学发展,成为两会代表高度关注的话题。
2013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发言时表示,绿色高效的长江航运是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应当加快建设,加快发展。
“长江航运具有投资省、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安全性高的比较优势。长江航运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当天的会议结束后,唐冠军代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
据唐冠军代表介绍,五年来,长江航运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江干线货运量从2007年的10.3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18亿吨,增幅75%;万吨级泊位由2007年的255个增长到2012年的421个,增长了166个;吞吐量过亿吨的港口从2007年的4个增长到2012年的10个;目前,长江水系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沿江全社会货运量的20%和货物周转量的60%。已经成为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目前长江航运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13年“两会”,唐冠军代表带来的议案,便涉及到了这方面。
“我带来了两个议案,一个是关于呼吁国家尽快建设长江航运水利枢纽船舶过坝新通道的建议,一个是关于加快转变长江干线渡口渡船运行管理方式的建议。这两个建议都涉及到长江航运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当然也关系到沿江地区社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尽快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船舶过坝新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尤为迫切”。唐冠军代表告诉记者。
原来,原设计可满足建成30年后过坝货运量需求的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了设计水平,通过能力饱和,船舶待闸时间明显延长,过闸船舶积压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长江航运效率和服务水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3年三峡船闸通航以来,三峡船闸通过货运量年均增速高达12.2%,2011年首次突破亿吨。而在1993年批复三峡工程中,船闸按照2030年设计标准就是1亿吨/年。从目前物流运输发展分析,预测2015年和2020年过闸货运需求将达到1.5亿吨和2亿吨以上。
唐冠军说,目前正常情况下,三峡船闸每天最多能安排150艘次左右船舶过闸,但每天过闸需求多达160-180艘次,运输繁忙季节超过200艘次,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从2007年每艘次几个小时,迅速增加到2012年每艘次30-60小时,最长甚至达到5-7天。遇不良气候、长江流量超标准、船闸检修等情况,积压船舶还会迅速增加,最高曾达到940艘次。
由于待闸时间延长,船舶运输周期增加,运输成本上升,运输效率降低,导致水运优势下降,已对西南地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其原材料、半成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均采用集装箱快班的方式进出,集装箱快班轮从重庆至上海的航行时间约为4—5天。但目前情况下快班轮等闸、过闸时间常常就要耗时2-3天,造成班轮无班、快船不快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长江航运的物流优势。
为此,唐冠军代表建议,考虑到三峡过坝运输需求持续增长,三峡船闸挖潜空间有限,通过能力缺口将越来越大,而新建过坝通道的工期较长,建议尽快启动三峡水利枢纽船舶过坝新通道的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
(摘自现代物流报)
今日长江内河运输发展如何?
当年,唐冠军代表提出的建言(上文加粗部分),今日长江内河运输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代物流报小编为您做了盘点。
建言:尽快启动三峡水利枢纽船舶过坝新通道的建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
就在唐冠军代表提出要尽快启动三峡水利枢纽船舶过坝新通道的建设工作的第二年,即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意见》要求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
同时,随《意见》还一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此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主通道作用,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设将跑步前进,2015年,长江航道局力争完成6项整治工程,启动12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2020年的规划建设目标。
在长江上游,长江航道局将加快推进重庆段九龙坡至朝天门段航道整治、库区变动回水区碍航礁石炸除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重庆至涪陵4.5米水深航道建设研究工作,到2020年,实现宜宾至重庆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由2.7米提高至3.5米,全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重庆至涪陵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3.5米,积极开展4.5米水深航道建设研究工作,航宽由100米提高至150米;涪陵至宜昌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4.5米,航宽由140米提高至150米,并进一步改善三峡库尾和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条件。
在长江中游,长江航道局将完成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主体工程施工,保证荆江航道最低维护水深达到3.5米,满足3000吨级货船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开工建设赤壁至潘家湾河段、鲤鱼山、宜昌至昌门溪河段一期等航道整治工程,并开展宜昌至昌门溪航道整治二期工程、荆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到2020年,实现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提高到4.0米以上,昌门溪至城陵矶段航宽提高至150米;城陵矶至武汉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由3.7米提高至4.5米,航宽由80米提高至150米;武汉至安庆段实现6.0米航道水深初步贯通,万吨级船舶常年直达武汉。
在长江下游,长江航道局将开工建设芜湖至南京之间江心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并力争开工建设东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争取安庆二期、黑沙洲二期航道整治工程工可报告通过交通部审批,到2020年,实现安庆至芜湖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从现在的6.0米提高至7.0米,芜湖至南京段航道水深实现10.5米初步贯通,南京至浏河口段实现12.5米深水航道贯通,5万吨级海轮常年直达南京。
(源自新华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水运网等)
今日唐冠军代表提出哪些建言?
2016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在会上,提出要“提升黄金水道功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唐冠军代表认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具体工作中,应着力提升“三大能力”:
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要加快航道治理,推进航道畅通工程。要认真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宜昌至安庆"645"航道整治工程、三峡水运新通道、长江上游航道提档升级等重点工程,尽快消除那些卡脖子的"瓶颈"。同时,要加快支流航道建设,构建干支联动、畅通高效的现代航道体系。
2、要加快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切实增强服务、集聚、辐射能力。着力推进航运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工程,加快重庆、武汉、上海三大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南京、芜湖、九江、岳阳、宜昌等重点物流中心建设,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集聚发展要素,整合发展资源,扩大辐射能力,形成发展合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端贸易服务。
3、要加强安全监管,推进“平安长江”工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落实责任强化安全风险防控,以科学预防和严防死守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以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提升水上应急能力,以完善安全标准规范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以增强安全意识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长江航运发展的长治久安。
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港航企业转型升级。针对目前长江航运运力结构性过剩特别是普货运力严重过剩、港口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突出问题,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的重头戏,从解决市场"有没有"转移到解决供给“好不好”,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要积极推进航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航运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积极推广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注重发展新技术船舶,大幅提高长江船型标准化率;加快推进港口“整合、联合、融合”工程,使长江港口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长江航运”,全面增强运用信息化引领长江航运现代化的能力;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江海联运,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2、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航运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蓄水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长江航运竞争力不强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业的水平还不高,航运服务业主要是以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低端服务业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必须在航运融资、保险、人才、咨询、仲裁、海事理赔、公证公估、船舶管理、航运经纪等高端现代服务业上实现突破,提升长江航运的服务品质。与此同时,要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进一步提高航运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
3、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航运发展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机制,简政放权;要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深化地方政府与各部委、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合作,加速要素流动,政府按市场经济规律搭台,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唱戏,着力推进长江航运与沿江产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提升生态保护能力
1、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只有发展才能更好保护生态。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天敌。水是江河的生命,水资源从来都是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
长江航运有三大优势,即利用天然河流的资源优势、绿色环保的生态优势、成本低运量大的经济优势。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由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内地纵深梯度发展,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黄金水道是串起长江经济带的“珍珠链”,承东启西、联接南北、通江达海,依托天然形成的母亲河——长江来发展长江航运,基本不占用土地等宝贵资源,基本不需要改变形态的开发,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一定要加快发展以绿色环保为重要特征的长江航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2、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的修复与保护事关发展大计。有生产过程,就会产生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不可控制的。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具体到长江航运中,就是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通过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标准、监测、评价制度体系等手段,科学综合施策,推进实施“绿色长江”工程,严格控制船舶、港口污染,抓好节能减排,比如推广船舶使用岸电,设立船舶禁排区、布局危化品船洗舱站等,保护生态环境。
(源自新华网)
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柴凤伟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 蔡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