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海运 >
创立 “4+1”开发模式 新品牌换来新市场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273 日期:2015-05-26
  

图解:铁路货运亟须形成安全、快捷、标准的现场作业链条

  编者按: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世界服务产品和运输市场的变化趋势愈加高端化,这对我国铁路货运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铁路货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速创立运输品牌和名牌的步伐。

  面对风云跌宕的国内物流市场,面对铁路运输货运量下滑的困境,面对铁路企业如何市场转型的雄关,在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坚持以市场规律为转型发展的基本导向,以铁路货运产品市场化开发为新引擎,主动适应市场,改进产品结构,提升客户服务,鼎立求新,实施“4+1”产品开发新模式,带动铁路局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第一,顶层设计:确立市场需求为第一标尺

  铁路货运市场的低迷与下滑,归根结底是传统运输体制与产品功能落后造成的,物流行业流行一句话:产品与服务决定企业市场份额。只有打造出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功能贴近市场,服务紧跟客户,运营安全高效的新品牌,铁路运输才能在物流市场的整合之中赢得新的市场空间。目前铁路运输产品明显存在“三个短板”:一是运输时效比较慢,一些传统直通列车从郑州运达上海时间长达半个月之久;二是价格体制比较僵化,难以做到随行就市,未能形成自身比较优势。尽管目前铁路方面已推出了部分价格优惠政策,但是在灵活性、优惠度、杂费项目仍明显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三是物流服务单一、断链、低效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导致相当多的客户流失到公路物流。在看到铁路物流短板的同时,也要科学、冷静、客观地找出铁道物流三大比较优势:一是在中长线运输方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西北、西南高速公路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更加凸显;二是大宗物质运输成本相对经济的独特优势;三是铁路运输安全、可靠、环保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雨季冬季天气恶劣时期,铁路运输优势比较突出。“火车围绕市场开,服务跟着客户走”,必须成为铁路运输产品设计的第一标尺;要善于聚拢自身比较优势,坚持产品市场化导向,在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开发大宗直达、零担快运、高铁物流、行包快运、客货混编和集装化班列等系列化多功能货运产品。在京广、陇海、哈大、京九等主要干线上,以市场需求为标尺定期开行“一站式”大宗直达列车;在经济发达省会城市之间,开行中小编组,“点到点”零担快运班列;在局管内开行小型循环班列,同时重点组织开行集装箱港口型班列。围绕物流中高端市场,重点开发高铁确认车物流班列和普线行包快运班列,在北京、上海、郑州、武汉、西安之间搭建三小时“高铁物流快线经济圈”。要紧紧抓住郑州在全国高铁网络“米字型”支撑点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力争省市政府支持,在中原航空物流港布局当中,建设一个规模在300~500亩,具有衔接国际航空物流、国内高铁物流、境外电商物流、公路高端物流等多式联运功能,同时具有现代化仓储和加工包装、信息港平台、城市转运配送及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多功能合一的现代化高水平高铁物流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带动中原铁道物流产业走在全国铁路转型前列。

  第二,运输时效:构建运输组织集约机制

  在当今物流市场变革当中,企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价格、服务、时效三个关键要素。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更是物流行业的黄金准则。目前铁路货运产品的时效性普遍存在低下的问题,许多企业客户感叹“火车跑不快,大米变白菜”,要解决铁路货运产品效率低下问题,必须立足于现有运输体制、组织方式和现场作业方式的三个革命性变革。解决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货运快运体制新产品必须配套有路局、站段和跨局三个层面的运输调度全程盯控协调机制。快运体制要求运输系统从装车、发运、运输、编组、调车、到达、卸货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以市场规律和客户需求作为运输组织的新坐标,实施高效、安全、快捷、无缝的有机衔接,力争使现有运输作业效率提升40%以上;二是科学整合要素,力争压缩40%的列车编组及途中技术作业时间为重点的途中技术作业时间,形成安全、快捷、标准的现场作业链条,重点解决目前火车在编组站、区段站等待时间过长的延时问题。同时,建立新型快运体制指标考核机制,以利益杠杆来带动整个环节效率的大提升;三是实施多项合一,并行作业的新模式,进一步压缩货车在途时间,要坚持科学、求实、高效、准确的,重新研究确立运输系统各岗位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坚持安全保障为前提,客户效益为第一的新型管理思想,分阶段有重点的压缩各项作业时间,尽可能安排同一时间内有关技术作业同步进行,实现现场作业链转变为时间效益链。

  第三,信息服务:新平台带来新效率

  信息化建设水平决定着物流服务质量水平,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的生命线之一。目前国内铁路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底子薄、起点低、简单化、运用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为市场客户信息化服务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适应企业客户需求,设立24小时值守的物流(货车)运行信息咨询平台,以标准化、实时化、系列化为基准,提供高质量的货车及物流产品咨询服务;二是整合内部资源,推出重点客户物流项目全程盯控系统,切实以客户第一为原则,有效地整合铁路内部现场、站段、路局、跨局四个层面的相关要素,围绕重点列车产品实施列车动态信息每小时更新制度,从而达到企业、客户物流服务的高层需求;三是围绕重点物流产品建立运输调度专人、专岗、专业、信息盯控“立即办”制度,要充分的挖掘铁路内部信息互联互通的优势,在市场开发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铁路物流信息平台的各项功能,全面提升铁道物流产品服务的档次。

  第四,物流新服务:实施“前店后厂”一体化

  铁路物流服务要达到市场与客户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便捷、准时的五个基本要求,就必须实施一体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铁路原有的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管理的产业优势,形成一切围绕市场导向的整体协作联动体制。一是面对市场需求、整合内部资源,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重点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前店功能不完备,覆盖面较小,服务不精细等问题,同时要解决作为后厂的运输站段办理手续繁杂、配合效率低下、装卸吊车作业、作业时间过长等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通前店后厂“脱节”问题,建立物流企业与运输站段日、旬、月协调会督办机制,解决好物流服务与现场作业中的各种问题;二是建立一套体现“目标+考核+效率=一体化”的新型运营机制。可以根据物流项目总量与质量目标体系,明确前店与后厂责任分工,明确安全与效率标准,明确经济考核标尺,从机制层面调动“前店后厂”一体化运营的内动力。三是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模式,重点实现铁路物流服务由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区域向多区域整体协作,全路物流服务一体化、“一张网”的新格局。供应链模式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之一,也是铁路物流企业目前突显的短板,必须在专家指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和客户需求,借鉴路内外先进物流企业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细节,对铁路物流“前店后厂”进行科学、客观、规范的系统化改造,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一流的现代物流咨询、方案设计、成本预算、成本控制、配套服务、金融服务及第四方物流等高端服务项目,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出具有铁路鲜明特色和国内外一流水准的现代化物流品牌,以改革的力量、产品的更新、服务的提升全面推动铁路物流发展达到一个新境界。

  (作者系河南中原铁道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