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航运集装箱
近年来,随着航运业的飞速发展,船舶及其相关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根据国际独立油船所有人协会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航运业每年消耗燃油20亿桶,排放二氧化碳超过12亿吨,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燃油需求将达4亿吨,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75%。
尽管全球航运业一直被看作是最具有能源效率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量正逐年增加。眼下,转变生产方式、提倡节能环保、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绿色水运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航运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可以说,绿色水运是现代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未来航运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存在障碍
所谓绿色水运,是指在经营时注意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结合,同时,更强调航运效益和环境的相互协调,使之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够做到不因当代人的急功近利而牺牲后代人的长远福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在绿色水运的发展建设上,仍存在着许多障碍:
一是缺乏绿色水运观念。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活观念仅局限于大陆,对海洋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够,航运知识相对缺乏,绿色水运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然而,观念模糊将会对绿色水运的发展产生障碍,例如:政策决策部门了解不够,则难以制定出绿色水运的整体发展策略;经营者对绿色水运的认识不够,往往只注重产品本身,而没有环保意识。
二是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一方面,尽管我国制定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是,针对航运业的还不是很多,例如,船东、租船方的减排责任区分。另一方面,航运包含的每个流程都有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多方管理容易造成行业发展混乱,并且各级政府在制定航运规划的时候只考虑本辖区的利益,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了长期效益,进而就会导致航运业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
三是水运技术比较落后。要想发展绿色水运,就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全球未来发展总趋势下,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船舶”开发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我国航运技术的研究和利用都与绿色水运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例如:船舶绿色化、航运活动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航运材料的使用与绿色水运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四是缺乏航运专业人才。在航运人才培养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航运教育体系,是保证航运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航运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发展绿色水运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
亟须改变观念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航运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交通,现代航运业必须走出一条效益、资源、环保统一的新路子,即绿色水运之路。
现阶段,强化绿色水运的发展建设,重中之重就是树立绿色水运的观念。现代绿色水运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产业,为避免政出多门,确保政府部门之间政策的协调一致,国家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水运的主管部门,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以及建立绿色水运标准来约束、干预航运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同时,还需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航运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水运健康发展,从而树立绿色水运全新运作理念。
航运企业则应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消费”的传统观念,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加大研究应用
发展建设绿色水运,还应加大绿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做低碳交通、绿色水运创新者。不仅要建立港航低碳发展机制,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培育低碳经济核心竞争力,还要积极推广使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等新技术。
另一方面,有关港航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协助国家有关部门早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适用标准,支持船舶技术改造和船用天然气补给站的建设,推动船机“油改气”尽快发展,并且还要尽快建立营运船舶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禁不符合标准的船舶用于营运,完善营运船舶市场能耗标准准入制度,为绿色水运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海事、船闸管理电子信息化的推进力度,将电子巡航、船舶免停靠申报等系统工程进一步完善并向长江全线积极推广,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并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节能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