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拿马运河迎来了百年华诞。笔者去年金秋作为游客访问了它,深感这条全球著名运河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生机勃勃,不断书写着传奇。
运河开凿
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大陆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之上,东临加勒比海大西洋,西濒浩瀚的太平洋,该运河选址在横穿巴拿马地峡的最窄处(直径为61公里),是南北美洲衔接并与两大洋相邻的最近处,因而在此处开凿运河最具地理优势与经济意义,这也是史上该运河多个科学勘察选址中的最佳方案。
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构想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早期,而真正动工则是在19世纪晚期。因规划和组织开凿了苏伊士运河(1859至1869年,十年修建并通航)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国工程师、著名外交官斐迪南·德·雷赛布于1881年起主持巴拿马运河的开挖工作。但因准备不足,巴拿马热带雨林气候导致来自各国的大批劳工与技术人员疾病与死亡,加之地理环境复杂、施工条件恶劣、工程设计失误等不利影响,至1900年工程仅完成不到一半,运河建设公司就破产了,工程也陷入困境。此时,一直想获取对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与巨大经济利益的美国,一面与法国公司谈判全面接管运河开凿事项,一面鼓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承诺将承认巴拿马独立并提供保护。
很快实现独立的巴拿马政府被迫与强大的美国签订了美巴条约,美国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运河开凿权与永久租借权。1904年起由美国投资全面推动运河的修建,历经十年,其间有5000余名劳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14年8月15日全长81.3公里的运河终于完工并通航。
巴拿马运河区地图(资料)
开凿巴拿马运河(资料)
博物馆复原的施工场景
当年修建巴拿马运河的各国劳工群像
运河通航
巴拿马运河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它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一条船闸式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面最窄处为152米,最宽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公里的地带为运河区,总面积1432平方公里。运河的宽度是按照一战中战舰的宽度设计的,能够通行的最大尺寸货轮被称为“巴拿马型”船只,可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由于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所以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小时,而大型船只须靠运行于闸壁顶部齿轨上的电动机车牵引通过水闸。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保持中立,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通行。
大型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
牵引机车与运河船闸调节通航水位
巴拿马运河港区
运河的通航改变了世界
航运和贸易的格局。原先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必须绕道南美洲,而使用该运河后可缩短航程约15,000公里(8,000海里)。由北美洲的一侧海岸至另一侧的南美洲港口可节省航程可达6,500公里(3,500海里)。亚洲到欧洲之间的航程可缩短7000至9000公里。航程、时间和费用都大幅减少。它承担着全球5%的
航运贸易,通过运河的主要商品种类是汽车、石油产品、谷物,以及煤和焦炭。巴拿马也成为了知名的海上交通枢纽,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道,每年约有1.4万艘船只通过,累计通行船只超过100万艘。
巴拿马运河望花船闸(双向水道)的全景
运河经济
美国垄断管理巴拿马运河的前65年里,美国拿走的收益超过450亿美元,而巴方仅得到不足15亿美元。充分说明了1903年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巴拿马的政治与经济权益。经过巴方的不懈斗争,新的条约规定在1979年后的20年里运河实行美、巴双方共同管理的新体制,巴方的收益才明显增加。随着管理权的完全收回,巴拿马现在每年可通过收取运河通航费直接获利约1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运河还推动了当地航运、港口、仓储物流、商贸及自贸区、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每年总计可带来约20亿美元的收入,占该国GDP的20%。运河给巴拿马国带来了繁荣。游历中美洲6国,可以明显感觉到巴拿马的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民众生活水平要好于周边国家,站在巴拿马的新城区,面对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你有一种好像是在上海外滩或者香港中环的感觉。
繁忙的巴拿马运河港区
运河口的美洲大桥是泛美公路的一部分,联通着南北美洲
巴拿马新城区高楼林立
美丽的巴拿马姑娘
巴拿马城的商贩
运河管理
运河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不仅高级管理层来自美国,而且运河区由美军驻守,区内实行美国法律,挂美国国旗,成了 “国中之国” 。为收回运河区的主权,巴拿马人民进行了几十年的不屈斗争。1977年9月,美国被迫与巴拿马签订新的《美巴条约》。规定在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转交给美、巴双方共同组成的联合机构-巴拿马运河委员会,并从1999年12月31日正午开始,正式将全部控制权交给巴拿马。
新的管理机构叫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只向巴拿马政府负责。管理局负责运河的行政、营运、保护、维修;对运河集水区的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并供水给运河航线两端的城市;及推进运河的现代化。它是依法成立的一个政府自治机构,其董事会为11人。董事长由总统遴选任命,具有主管运河事务的部长级地位。董事中除1名由立法部门指派外,其余均由总统征得内阁会议同意和立法议会绝对多数通过批准后任命。新机构保证了运河的有效运转。
运河旅游
运河也成为了巴拿马旅游业的金字招牌,每年有大量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来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巴方不断改善旅游环境与服务,其精心设计并运营的运河游客中心就让人印象深刻。该中心其实是一个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旅游建筑,包括运河博物馆、大屏幕电影、观看运河船闸通航的大型观景平台、餐饮、旅游购物等于一身,而且选址在运河太平洋一侧著名的望花船闸旁边。运河博物馆以大量实物、图片、影视、模型、声光电场景、模拟驾船通过船闸等形式,让人们近距离地了解运河、走入运河。当地热带多雨,游客中心大门前专门建有防雨大棚,保证了游客下车时不被淋雨,而在顶层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看通航时也不会被淋,处处体现了以客为尊的现代服务理念。运河旅游以鲜明的主体,丰富的内容与贴心的服务带动了游客持续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巴拿马的第三大产业。
旅游大巴开到运河游客中心
运河游客中心的观景层
巴拿马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中国元素
在巴拿马运河的百年历程中,中国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854年,首批705名华工搭乘“海巫”号船抵达这里,他们大都投入到巴拿马地峡铁路的建设--这是开凿运河的必要设施。此后,成千上万的华人陆续来到巴拿马参与建设。今天仍有许多华裔员工在运河管理局工作。巴拿马人民为纪念华人的贡献和功绩,在运河工程最为艰难的库莱布拉山顶上修建了“契约华工亭”的凉亭。而在巴拿马城内,2004年新修建了中国风格的中巴公园,国务院侨办还赠送了中国石狮,园内树立着“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的纪念碑,成为今天华人来此缅怀先辈,促进中巴友好的知名景点。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包括巴拿马在内的几个中美洲国家与中国大陆未建交而与台湾方面有外交关系,但是巴拿马奉行中立与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双方重视发展经贸关系,中巴两国已互设了贸易发展办事处。现在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客户,每年有500多条船通过此地,主要面向美国东部市场、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市场。中远集团是运河的第三大客户,其他中国船公司也不断增加。中国还是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的第一大商品来源国,约70%的商品来自中国。中国银行等在巴开设了分行。得益于巴拿马独特的区位优势,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同拉美地区经贸关系不断升温;巴政府来华招商,众多中资企业纷纷前来发展, 2012年两国贸易额就达到了154亿美元。中资企业还凭借丰富的经验积极参与巴拿马运河的港口建设和升级扩建工程,工程质量受到巴方的好评。
中国集装箱船航行在运河上(资料)
运河扩建
世界
航运业的发展推动了船只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超巴拿马型”船只比例不断提高,使运河原有的通航条件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该运河现有河道仅容可装载约4000个集装箱的“巴拿马型”货轮通行,无法通行装载过万个集装箱的“超巴拿马型”船只。后者只能转经苏伊士运河等航道通行。同时还面临新的运河竞争:例如埃及政府宣布将在苏伊士运河东部开凿一条新运河,而同在巴拿马地峡的尼加拉瓜政府也宣布了运河修建计划。
面对挑战,巴拿马积极应对并于2007年9月启动了运河扩建项目。2008年10月,巴拿马全民公决通过了总投资为52.5亿美元的运河扩建计划。即在运河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侧各修建一座三级闸门,拓宽和加深原有航道,将可以通航“超巴拿马型”船只。据介绍,扩建项目将于2015年底完工,2016年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预计每年通过运河的船只可增加到1.7万艘,货物年通过量将从现在的3亿吨提高到6亿吨。每天可增加400万美元的通航费用收入,运河经济对巴拿马经济的贡献率将上升为25%,巴政府可将更多的运河收益用于改善民生,造福国民。
(作者系中交协快运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刘建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