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一段航运业最坏的时代。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国
海运业深陷低谷、复苏艰难,各种问题集中爆发: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持续走低,结构亟待调整,企业连续亏损、经营困难、发展乏力。
我们也正迎来一段航运业最好的时代。
海运业的地位及战略意义受到国建认可,转型升级的根基日益稳固,支撑行业发展的综合国力以及"中国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
《国务院关于促进
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次对海运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明确海运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对于转型升级中航运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提振信心的利好消息。“当前我国海运业发展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认为,《意见》正是站在发展的转折点,为“海运强国”建设指明了具体路径。
从量变到质变:期待全新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海运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重要的海运大国。这一成就是在我国外贸海运需求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取得的,是在市场总体‘苦日子短、好日子长’的背景下难得的繁荣期取得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海运业发展走过了与其他国家均不相同的路径。”如今,原有发展模式依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海运发展面临漫长调整期,行业到了转型发展的岔路口。
爬坡还是转弯
海运需求第一大国,船队规模位居世界前三,拥有一批大型海运和港口企业,连续12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翻开30年来海运发展的“成绩单”,我国“海运大国”建设硕果累累。
“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仰赖两大难得的市场机遇,一是世界海运市场的难得繁荣期,二是改革开放外贸海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告诉记者,“苦日子长,好日子短”是世界海运市场的总体特征,统计1743年至2010年的市场波动,海运业“苦日子”与“好日子”之比为1.7:1;然而,这一数字在1988年至2012年间却为0.6:1。与此同时,我国外贸海运需求年均增长在1990年至2000年为12%,在2000年至2010年高达15%,纵使我国巨大的市场被其他国家蚕食,远洋运力仍然实现了较快增长。
不少人形容,那是一个“历史绝无仅有难得的长周期繁荣”市场。
然而,好年景已在消逝。“海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市场已残酷的显示出其‘苦日子长,好日子短’的本来面目,与漫长调整期同在的是企业正在感受的漫长严冬;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海运需求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贾大山表示,面对环境的变化海运业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选择:
或者,艰难爬坡,但可能沦为沿海运输为主导的海运大国;
或者,转型发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海运发展模式,成为海运强国。
“海运业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环节。保持现有模式,意味着在持续提高的海运成本面前,远洋运力增长将现疲态;同时,沿海运力依托仍将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运输需求,增长将明显高于远洋,最终使我国成为沿海运输为主导的海运大国。”贾大山解释,相反,形成中国特色海运发展模式,就要是以明确海运业战略性基础和服务业定位为基础,寻找突破口,塑造海运核心竞争力,逐步迈向“海运强国”。
蓝图背后的选择
两条道路、两个方向,行业发展何去何从?《意见》明确:以转变方式为主线,建设海运强国。
“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运体系。”这是《意见》提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在国际海运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三个具体的评价角度。
在贾大山看来,这样的阶段性目标设定与“海运强国”建设要求一脉相承。“海运强国的内涵随着世界技术、经济、政治和军事形势变化动态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和海运发展证明,海运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海运强国’的三把标尺;而《意见》提出的三个评价角度正是这三把标尺的的具体阐释。”
此外,“《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海运业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最大的亮点,这一定位是今后出台配套支持政策的前提,更是从国家层面规划指导行业发展的前提,为‘海运强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终,“以转变方式为主线”扼住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脉搏。贾大山认为,转变发展方式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系统地开发和整合人力、资本、上下游产业链间的各种资源,形成内在要素的互动;就是要找准突破口,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
目标契合、定位明确、主线突出,作为首个国家层面出台的
海运业发展顶层设计,《意见》在描绘蓝图的同时,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向建设海运强国迈进成为未来发展的新目标。
变革的突破口
“转变方式”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贾大山认为,梳理《意见》的原则和任务,可以提出转变方式的两个目标:“一是从产业层面上,由粗放式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国际规则、技术标准的跟随者向参与制定者转变;由创新的被动适应者向最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的提供者转变;由国内沿海为主向国内沿海、远海和全球布局并重转变。二是在企业层面,实现发展由规模推动向创新推动转变。”
他认为,朝着这样的目标,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以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做精做强海运业为突破,细化海运结构,强化分类管理政策;调整企业规模结构,提高市场经营集中度;调整海运企业资本结构,提高经营稳定性;调整码头基础设施和企业结构,适应海上休闲娱乐旅游、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等发展需求;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服务水平、苦练内功。
以构筑我国海运产业链整体参与国际竞争的机制为突破,在客观认识过去海运业发展历史环境的基础上,清醒认识海运市场波动的特点和环境变化,在市场和政策的引导下,加快实现大型钢铁、石化、电力企业与码头、海运企业之间通过资本纽带长期默契合作,形成良好互信和互动关系,实现海运企业稳健经营,提高各行业抗风险能力。
以调整海运经济政策,参与全球治理为突破,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制定相关海运融资和税收政策,确保国家安全船队建设,引导国家经济船队建设,提高商业海运竞争力,树立负责任海运大国形象,增加影响力和话语权。
市场供需:健全运输保障联动机制
“加强海运企业与货主的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推动签订长期合同,有序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合资经营,形成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稳定关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提高原油、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煤炭、粮食等重点物资的承运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