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海运 >
新形势下船企如何转型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49 日期:2014-02-11

目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造船产能过剩,使得造船业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许多船舶企业的新船订单颗粒无收。可以说,船舶企业造船已无利润空间。随着国际海事新规则和新规范相继出台,如PSPC、EEDI、HCRS,在船舶投资基金压缩、融资困难,以及物价和工价上涨等重重压力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船舶企业只有转型变革,才能生存与发展。

三大转型方式

从目前来看,船舶企业转型变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兼并重组、打造绿色船队、转变市场方向。

企业兼并重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船舶企业也不例外。事实上,在船舶市场坚冰未见消融的当下,兼并重组不失为一条企业扩充规模的有效途径。因为,危机往往造成一些船舶企业的价值大幅缩水、生产经营面临着诸多困难,于是,这就给有实力的船舶企业打开了机会之门。这些实力强大的船舶企业通过较低的成本来并购或重组的方式,可以快速扩大规模。而如果等到危机过后,船舶企业再想兼并重组,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在船舶市场中,兼并重组将有利于实力强大的企业,但并不利于中小型船舶企业。

打造绿色船队

对于目前能够维持运营的船舶企业来说,接单亏损,而不接单就要“等死”,许多造船厂都是在“赔本赚吆喝”。为扭转这一局面,一些造船企业开始由常规造船逐渐转向现代化造船,以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船舶来提高造船质量,从而降低造船成本,加快造船周期,用特色品牌占领市场,赢得生存空间。但是,绿色造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目前,船市下滑,许多船企都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行业的转型调整期,企业的资金来源无法得到保证。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立现代化造船模式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针对船舶企业的融资问题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融资体系不健全,船舶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绿色造船是不切实际的。

转变市场方向

据计算,建造一艘30万吨的游轮,售价仅为1亿美元;而生产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尽管核算载重吨仅为4万吨,但是,售价却可达到6.5亿美元。因此,许多船舶企业开始转变市场方向,纷纷开展海洋工程装备。但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很小,这一项目对技术、资金、产业链的要求又极高,而我国船舶工业在海工领域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如果船舶企业一窝蜂地都转向海洋工程,那么,就可能使所有船企陷入困境。

通过比较,船舶企业在转型变革中,无论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还是打造绿色船队和转变市场方向,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详细的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产业布局;并且,还要明确发展目标、思路和有效途径,以便在优势领域中形成特色和品牌,锤炼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支持是关键

其实,在船企转型的过程中,船舶企业只是一位台前表演者,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幕后导演。船企能否成功复苏,关键还是取决于政府的支持。

从目前来看,由于受到全球航运、造船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主要造船指标和经济指标不断下滑。如今,企业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十分突出。造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继续增大,国际市场的竞争趋势也将更加激烈。对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骨干船企的支持力度,尤其作为金融机构,应该在支持造船企业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技术船舶配套产品生产企业、新兴船舶生产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对航运企业、造船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合作发展的扶持。同时,还应该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信贷投向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根据产业政策导向和发展重点合理配置融资资源;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和保函发放力度,帮助骨干船企稳定现有出口船舶订单和积极争取新船订单,使融资竞争力转化为接单竞争力,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效控制和压缩对落后产能的信贷投放。

此外,国家还应该以金融手段促进船舶产品的结构调整。从目前来看,我国船舶工业高端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不高,产品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所有船舶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取得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金融机构,应该对船企发展绿色节能型船舶和高技术船舶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金额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战略型、里程碑式产品,支持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