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海运 >
辜胜阻:长江经济带要用好产业转移和升级机遇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 阅读:186 日期:2014-08-29
      “上半年宏观经济是缓中趋稳,因为我们这个时期真正是换档期。缓中趋稳一个重要动力,就是来自于城镇化预期,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再就是产业升级。”辜胜阻说,“从湖北而言,上半年经济增长9.5%,比全国7.4%要高。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部,GDP总量在9省2市中排名第4,人均GDP排第5,而且在中游的省市中排在第一位。”

  “武汉之所以发展得好是得益于工业,主要是来至于产业转移,比如说一些优质的项目,如联想、TCL集团等等,都是产业转移标志性大项目。所以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看到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湖北长江经济带要用好产业、人口双转移和城镇化的机遇。”辜胜阻说,我们过去30多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崛起了一个沿海经济带,这个沿海经济带涉及到12个省、6.05亿人口,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4%。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沿海经济带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经济带。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的“潜力之路”,以开放合作等为主。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一样的是,他是把横贯东中西部的经济作为支撑带,把长江上游的城市群和长江中游的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串起来,“如果我们把30多年来成长的沿海经济带比作一张弓,那么长江经济带就是弓弦上的箭。”

  辜胜阻进一步指出,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在2013年占到全国的41%、人口6亿,今年上半年已经从41%上升到了47%,这表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带。交通网络建设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黄金水道带动流域快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可以推进产业的转移,所以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我觉得是非常大的机遇,关键就是如何把握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我们要了解湖北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机遇,要明白建设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长江经济带,非常重要的是要了解从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中国沿海,世界产业转移的演变过程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辜胜阻介绍,18—20世纪初,英国制造业保持100多年,而在20世纪初英国强国地位让位于美国,形成了英国向美国的产业转移。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替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中心,产业向日本转移。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形成了新一轮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日本欧洲的产业又向中国的东南沿海转移,“这就是我说的形成了一个沿海经济带,而现在我们出现了东慢中快,东慢西快的形势。”

  辜胜阻认为,在这样一种产业转移规律下,沿海经济带必然向中、西部转移。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的调整,中部地区应该成为优先承接产业转移非常重要的地带。

  “除了承接产业转移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部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大城市群包括长江中游的城市群在内,已经成为发展的中流砥柱。”辜胜阻说,“中部城市群是得水独厚!美国有一个预言家,他在预测未来十大超级城市时,讲到了中国的大上海、大武汉。为什么没有北京?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依据是,城市能够成为超级城市,最重要的是水资源,北京现在受水资源严重制约,天上是空气污染。”

  辜胜阻表示,长江经济带在“十二五”规划中的目标是城镇化要达到59%,2020年城镇化要达到6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城镇化过程中动力是什么?最重要是产业向中部城市群转移,其次是人口的回归。光有产业转移还不行,还必须有劳动力的回流,这叫“双转移”。

  还有就是要做好就地城镇化,改革开放我们大量人员外出打工,现在都要回归。

  “最后,要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过去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9种因素叠加致使中国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一个是企业向上走——转型升级,一个是向外走——海外扩展,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向上向外,就只能向下,在竞争面前残酷地被淘汰,所以我们根本思路是创新。”

  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辜胜阻提出以下五点:

  首先要营造实业致富,如果工厂都消失了,创新也会消失,“有了工厂我们才能推动创新,这就要求创造实业致富,跟劳动力勤劳创业结合起来。”

  二是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重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是创新,要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联合,在创新模式上,深圳模式是市场主导、靠宽松自由的创新创业环境,中关村模式靠科学家转型为企业家来推动创新。”

  三是要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我们要调动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积极性,允许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谓者和劳动所谓者的劳工共赢,员工持股是精神的共享,让科技人员实现了当老板的纽带,是金色的桥梁,也是金色的手铐。”

  四是要推动合作创新和发展平台经济,“我们讲中国的航天工业,得益于国家体制的推动模式,什么东西不能引进,什么东西就能创新。欧美国家长期对这个行业进行垄断,我们在这方面能够打破垄断,就是靠倒逼机制,全部采用国产技术,靠市场换技术,取得创新突破。”

  五是创新驱动要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