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输物流 > 海运 >
集运业发展的竞合态势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65 日期:2014-08-22
 
图为:集运业发展的竞合态势

      当前,集运业的企业联盟体迅速崛起,全球性大规模的集运业、集运企业合作竞争,联手运营已成为可能,“大联盟”格局逐渐成型,将对国际集运业市场竞合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集运业的竞合发展趋势由来已久。金融危机以来,积极把握全球集运市场重组兼并的契机和变数,加大大型船舶运输制造的投入和投资,我国集运业和集运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抢占了国际集运业市场制高点。目前,我国已有一批海运企业走向远洋国际航运和集运业大市场。

  去年,全球集运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各航线运费下跌、运力结构性过剩、市场复苏不力影响加剧等新变数。分析中国远洋、中海集运、海丰国际、东方海外、长荣海运、阳明海运、万海航运等7家国内主要海运公司经营数据发现,仅海丰国际运输收入同比微增0.9%,其余公司均无明显增幅。可见,国际集运业的市场既拥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又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困局和瓶颈,这无疑警醒我国集运业和集运企业,应对目前行业现状,应尽快增强驾驭市场发展的把控能力,并积极寻找扭转经营颓势、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

  当前,集运业市场和集运企业联盟已成为发展趋势,集运市场业已形成三大联盟体:P3网络(尚待审批)、G6联盟与CKYHE联盟。“大联盟”格局逐渐成型,将对国际集运业市场竞合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集运业的企业联盟体迅速崛起,全球性大规模的集运业、集运企业合作竞争,联手运营已成为可能,进一步形成加快集运业结构性调整、集运企业之间优胜劣汰、集运企业内部减支降耗、集运业集运企业提速增效的新的发展趋势。

  加快结构性调整

  随着全球集运市场船舶大型化、环保化发展,我国集运企业加速运力结构调整步伐。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中海集团与台湾长荣集团开始合作应对,2009年双方投付26艘集装箱船舶19万TEUD的竞合运力。2012年中国远洋、长荣海运等5家亚洲海运公司以联手联盟、合作竞合的方式,进行低成本提升规模效应试水,应对集运业市场的新变化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国集运业企业继续坚持走低油耗、大型化、现代化船队的发展路子,抓住世界造船产业周期低谷、新船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造船、买船、租船,建立起长期成本优势。

  去年,我国大型新船交付远洋运营进入高峰期,中国远洋公司全年新交付集装箱船舶14艘,同比增长8.6%;中海集运公司去年订造5艘19000TEU型船,接收4艘4700TEU型船,同比增长9.7%;东方海外公司接收2艘8888TEU型船,接收8艘13208TEU型船,同比增长9.7%;海丰国际公司共交付新造集装箱船1艘,二手集装箱船4艘,租赁集装箱船舶29艘。我国近海航运和内河航运在国际化集运业、集运企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大力提升和更新近海航线和内河运输的中小船舶和运力的质量和能力,有力促进了国内航运结构的合理进步和优化调整。

  加快企业优胜劣汰

  我国集运业虽然起步晚,但投入和改造锁定了行业高端市场和运力,大型船舶和运力增长很快,形成了对小型船舶和小航运企业的极大冲击,优胜劣汰的市场作用和机制形成了我国集运业、集运企业的硬约束和调节,目前市场调整已初见成效。

  2012年以来,我国集运业、集运企业进行了船队结构的一系列优化调整。中国远洋等集运企业促进联盟竞合,应对国际集运市场低迷的新态势。他们选择加强合作、改善业务架构、改进船舶技术等竞争手段,加大老旧船、小型船的退租处置力度,提升船队自营运力规模,并采取拆解老旧船舶、淘汰落后船舶运力以及联盟合作转让分流闲置运力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实施联盟竞争战略。

  加快企业内部减支降耗

  在国际集运市场整体失衡的情况下,国内集运企业能否参与全球集运业集运市场激烈竞争,关键在于国内集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强劲。

  为此,我国集运企业既要大胆挑战国际集运业市场压力,迎难而上,立足和跻身远洋航运领域,又要深化集运业企业内部改革,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集运业和集运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必须眼睛向内,整合企业内部自身资源,进一步创新适合我国集运业和集运企业的发展理念,完善集运业和集运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向内部精细管理、细节管理挖掘潜力,向堵塞跑冒滴漏要效益,解决好集运企业管理不善的问题。提升集运业、集运企业节能降耗、减支增效的成效,提高综合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将加快我国集运业、集运企业提速增效步伐,实现企业及行业迅猛发展,在全球集运业内站稳脚跟,争得一席之地。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