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架子不放下 港航运难翻身
作为老牌世界航运物流中心,香港昔日荣光不再,在全球同行业地位持续下降。货柜吞吐量先被上海甩开,现又被深圳超越,离全球最繁忙货柜(箱运)港的地位越来越远。倘若香港依然故步自封,不放下“老大”架子,其航运中心龙头地位还将继续渐行渐远。
香港不能故步自封
香港港口发展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香港货柜吞吐量约2035.8万个标准箱,按年跌4.2%;余下的12月份,货柜处理量与上月不会有太大变化,估计月内处理量大约190万标准箱,故全年货柜吞吐量势创2009年以来新低,估计按年跌3.7%。而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最新统计,前11个月,深圳港货柜业务量为2127.1万标准箱,连续10个月超过香港。深圳港集装箱业务全年超过香港几成定局,跻身世界前三,仅次于上海、新加坡;也就是说,香港今年将被迫让出三甲地位。
数据表明,香港转口港优势正在逐渐萎缩,虽然香港在船期方面确较优胜,但内地港口亦在持续改善。 表面上看,运输成本高是本港失去世界航运物流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香港出口运输明显较深圳贵,若客户无特别要求经香港出口,现在大部分厂商多倾向于经深圳出口货物。珠三角各地港口星罗棋布,货柜运输业成本低,收费便宜。香港跨境运输公司要负担两地的牌照费、保险费及验车费。这些都是跨境运输公司的成本。成本没有减低,运费却大幅度地下降。即使如此,如今,香港的中、小型货柜运输公司也很难接到订单。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些年来,面对来自上海、深圳的竞争,香港总是有些故步自封。2009年5月中旬,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率议员访粤,看了盐田港,他就直言“香港的货运码头发展落后了”。在软件建设方面,香港许多优势也已经逐渐丢失。香港港口享有“无形成本”的优势。和内地港口相比,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港口享有频密、覆盖面广的航班轮次、高效率的港口生产力、快速的船舶注册时间、顺畅的海关服务系统、自由港的地位等等,这些优势都是货主青睐的条件。当前,内地港口建设在软件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服务水准基本和香港港口看齐;香港的优势除了“通关依然比内地港口通畅便利”之外,似乎不再有其他。
放下架子才有希望
如今,一直喜欢以“老大”自居的香港,开始放下老大架子了。港府正在向北京争取更多措施,以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上周,特首梁振英在北京述职期间,就向发改委提出参与“十三五”前期规划工作,其中一项要求是希望内地企业特别是船舶公司,能更多利用香港作为平台走向国际。这包括鼓励多些内地船舶公司到香港设分公司,以及在香港注册,甚至是利用香港作为融资的地方。
港府的确是放下架子了,但在内地大力推进市场化步伐的今天,国家在调动内地企业特别是船舶公司利用香港作为平台走向国际方面能起多大作用,还是个大问号。事实上,国家在这方面可发挥作用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香港靠国家还不如靠自己——靠自己全面改善自己的软硬件,重树香港在世界航运物流方面的优势。
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香港以前之所以能保持世界航运物流中心地位,靠的就是自身的竞争优势;香港近年逐渐失去世界航运物流中心龙头地位,也是因为自身的竞争优势逐渐在失去。而今,香港要重新夺回这一地位,也只能是靠重树自身优势。
香港码头营运商颇像寡头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缺乏有效竞争,这让香港码头服务费并没有因为竞争出现下调的压力。无论哪一条航线、哪一种货柜类型,香港码头处理费都远高于亚洲各主要港口,包括深圳、上海。这样的情况不改善,香港就无法重振雄风。香港港口目前最大劣势在于辐射腹地市场能力太弱,因此必须通过改善软硬件,走出华南,吸引到整个内地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业务。更重要的是,香港要放下老大架子,认真对待“深港共建全球物流中心战略”命题——香港在对待港深合作方面要更为积极,而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特首于北京已明确表示,除了国际航运中心之外,港府提出香港以至广东区域发展的共同协作问题。希望这回说了之后就动真格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如果港深真诚携手、强强联合,一起出去打天下争市场,香港在诸多方面一定可以重振昔日雄风。
专家点评 港货柜量下滑原因有三
深圳市港口协会秘书长姜宴生认为,香港货柜业务量下滑,原因有三:
1、今年香港货柜码头发生罢工事件,持续38天,对港口业务影响很大。
2、香港本身的原因。港口没有腹地,堆场面积有限,码头拥挤,影响港口运作。
3、上海自贸区设立,对香港中转业务带来冲击。驶往华东的国际船舶,可不经停香港直接驶往上海港。
机构观点 明年大中华IPO市场走旺
德勤昨日在沪发布报告预计,随着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和数宗大型IPO登陆港股,大中华地区IPO市场明年仍将热络,其中香港融资额有望高至2100亿港元,将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IPO上市地三甲。
因政策面原因,今年A股IPO出现空窗期。德勤预计,2014年1月A股IPO重启后,全年将有大约200-230家在审企业可完成发行,融资额约1500-1700亿元人民币。因内地监管机构对A股市场流动性仍持谨慎态度,相信明年会以中小型IPO项目为主。对于目前在等待中证监上市申请审核的700多家企业,估计需要至少两年才能全部上市。
德勤指,正因中国IPO进程仍较缓慢及中小项目为主的格局,明年将会继续吸引大型项目赴港上市。而美国适量减少购买债券对全球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期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前景及美国经济继续复苏的信心就可将这个影响抵销。 至于香港市场,德勤预计明年香港IPO市场会有4至5个重量级IPO项目,将市场融资额推向新高;预计明年会有85至100支新股上市,融资达1700-2100亿港元,继今年列全球第二后再次跻身全球三甲。
港交所明年仍列三甲
而在德勤作出预测之前,安永亦曾对内地与香港IPO市场作出乐观预测。安永认为,随着经济基本因素改善,加上全球流动资金充裕,将推动上市活动,令2014年全球包括大中华区IPO活动都会出现突破。 安永指,目前中证监在审的700多家拟上市企业,若全部在明年发行完毕,将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预计明年A股IPO总筹资规模将会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下月,将有50家企业完成审核程序并陆续上市。首批发行企业拟筹资440亿元左右。
另据安永统计,2013年香港IPO以集资额计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纽交所。安永料此趋势将持续至2014年,预计2014年香港将笑纳逾100支IPO,集资总额逾1800亿港元,并保持全球三甲位置。
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让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位置岌岌可危。
权威机构预测明年大中华地区IPO市场仍然热络,并认为香港明年将继续跻身IPO上市地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