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航线历来都是中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黄金航线。但由于进入门槛低,长期以来一直运力扩张过剩,导致运输淡季各船公司间低价揽货、恶性竞争。
11月18日,记者从青岛中日航线份额制总结会议上了解到,自3月份青岛口岸中日航线推行份额制以来,整个市场呈现出了健康平稳运行的局面,运价大幅度恢复。据估算,半年来青岛中日航线所有船公司总利润提升达2.5亿人民币,各公司终于走出亏损的泥潭,摆脱了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多年亏损或在亏损边缘挣扎的尴尬局面。
市场混乱 货港船均受损
2012年,是青岛中日航线史上最残酷的一年,各船公司之间价格竞争惨烈,运一个箱子多付出500美金,全年整个市场损失6个亿,给船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可能有人会说,运价降低,国内的货主可以省下不少的运费,货主也愿意自运费高的港口转移到运费低的青岛港运货。其实不然,从中日贸易品的特点来讲,因为互补性特别强,出口产品绝大多数为低附加值的日本国内必需品,所以即使价格再高一些,因为绝对价位低,对方也能欣然接受。
由于运价不稳,谈判中,日本的进口商往往以中国海运费便宜来压低价格。一旦以市场最低运价签约,吃亏的是经营中日航线的中国船公司,而运价忽高忽低,导致中国货主无法掌控货运成本。
据青岛船东协会的统计表明,货量与青岛口岸运价无正相关性,相反,在运价大幅下跌的过程中,还出现过阶段性货量减少的现象。因为市场混乱,上述大幅增加运力的船公司亏损严重,出现拖欠港方装卸费用等等问题,事实说明,各方在这场运价大跌风波中都未受益,反而深受其害。
当企业遭受不可承重之痛后,在青岛船东协会的召集下,经营青岛中日航线的9家公司又重新回到桌前,重申要遵守青岛公约的内容,遵守近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规则,恢复被验证行之有效的份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