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3时,在上海港长江口深水航道,海上巨人“大力”轮两个主钩稳稳抓住8道13英寸的巨型钢缆,将三个月前碰撞沉没的万吨货轮“海泓达”轮机舱段主甲板缓缓吊起,妨碍长江口主航道的“钉子”终于被“拔除”了。
据悉,为打捞“海泓达”轮主干部分,上海打捞局120名施工人员历经了近三个月的苦战,克服了台风和冷空气的影响,彻底清除了航道污染根源,消除了长江口航道“一船沉没、全港瘫痪”的安全生产危险局面。
三个月马不停蹄四天三夜通宵鏖战
2013年8月7日凌晨,装载13500吨铁矿砂散货船“海泓达”轮,航行至长江口南槽灯浮附近水域时,与一艘外轮发生碰撞,“海泓达”船体破损进水后下沉。沉船长141米,宽20米。沉船所在的长江口南槽灯浮水域,历来是航道要冲,众多南北向、东西向航行船舶要经过这里。
面对发生在家门口的事故,上海打捞局按照上海海事部门的要求和有关方委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由上海打捞局局长沈灏亲自挂帅,组成了经验丰富的专家组,草拟出《“海泓达”沉船混合方法清航打捞方案》。
从8月的盛夏到11月的初冬,经历了两场台风和五次冷空气的洗礼,120多名施工人员轮番出动,歇人不歇船。施工期间,上海打捞局先后出动了“大力号”轮、“勇士号”轮和“联合正力”轮三艘金牌工程船,并派出了一支潜水精英队伍,完成了打捞布场、潜水探摸、开孔固定和穿千斤等工作。最后,潜水员四天三夜地通宵鏖战,下潜十多人次,终于赶在下一次寒潮来临前,于11月15日晚上10时成功拉绞将沉船链锯。
千吨吊臂细微操作“海上巨人”轻拿轻放
11月16日,“海泓达”轮打捞出水的日子。但如果想顺利吊起沉船,还得先把挡住第三船舱的舱盖“掀掉”。早上5时,天还没亮,“噗通”一声,上海打捞局潜水队主力王佩育和两名队员就穿着潜水服跳进了冰冷的江水中,在浑浊漆黑的水下,各自熟练地在舱盖板横档系上一根钢丝,为随后的打捞做着最后的探摸准备工作。
上午9时35分,重达20多吨的舱盖板被吊出水面,吊缆障碍排除,长达三个月准备的打捞计划最关键一步到来了。因为碰撞沉没,“海泓达”轮多处破损,四分五裂,很多部件都随着潮流漂得不知所踪,不可能进行整船打捞,只能先打捞机舱主甲板。
在最后一次协调会上,打捞专家们对沉船机舱段起吊、移位等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了最后部署。
为了掌握水下船体状况,为正式起吊作准备,资深潜水专家储永林打捞前再次下潜,搜集了现场第一手资料——船体前倾4.5度。
根据探摸情况,13时23分,一声令下,沉在水底三个多月的“海泓达”轮主干缓缓上升,终于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