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3月29日开始,航运大佬中国远洋被打上ST的标志,变为*ST远洋,这预示着这家公司若在今年仍无力扭亏,将被退市。
2013年3月28日,中远公布去年的业绩,再度巨亏95.6亿元,即使卖掉中远物流获得19.6亿元的收入,仍远远无法弥补中远干散货业务的巨额亏损,后者在去年巨亏80亿元,集装箱业务则亏损22亿元。(数据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面临困境持续两年主业巨亏、面临退市风险提示的中国远洋,其巨亏的原因被逐步详解。有消息称,中国远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物流)2012年因决策失误,在上海钢材市场上亏损过亿元。中国远洋在2006年和2009年分别收购了中远物流51%和49%的股份,使后者成为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数据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
此外,审计署对中国远洋的母公司中远集团2009年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显示,中远集团曾投入11021.8万元收购并改建高尔夫球场,每年经营亏损约700万元。2月3日,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以其“中国远洋小股东”的身份,公开发起《倡议书》,建议股东提议召开股东会议,罢免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
中国远洋已经意识到投资者因巨亏而对公司不满。中国远洋董秘郭华伟在最近一次的媒体沟通会上反思“步子迈得过大、对市场估计过于乐观”时,也称客观上也是为了给股东更多的回报。
郭华伟当时指出,“调结构”将成为中国远洋2013年减亏、扭亏的重点,但“一切需要时间”,并多次强调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尽管魏家福被不少投资者质疑,将其几次公开表态甚至道歉都称为“忽悠”,但事实上,魏家福也在为此竭尽全力。
记者注意到,魏家福2012年底在中远集团层面动作频频,继2012年11月5.62亿元挂牌转让尚盈利的航空货运业务以后,2012年12月6日,又以10.95亿元的价格,将旗下特种船资产“广州远洋”注入下属子公司中远航运。
与此相对应,中国远洋在2012年预亏中表示,“会依托中远的集团优势,尽最大努力,从经营和管理上提升和改善业绩。任何有利于改善公司业绩、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公司都会经充分考虑后全力推进实施。”据业内人士对记者评价称,魏家福不断出售中远集团资产融入资金,剥离非主业资产,或为直接向中国远洋输血做铺垫,也为集中精力专攻主业。
中国远洋单季再亏10亿 继续卖资产避退市
2013年上半年亏损程度有所减缓的*ST远洋,三季度的亏损状况又有所加剧。
*ST远洋30日晚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0.34亿元,同比增长68.24%,但相比于上半年9.9亿元的亏损,三季度的亏损情况又有所加剧。
而从*ST远洋的三季报中也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此前出售的部分资产,公司前三季度的亏损更加严重,而为了避免在年底因为亏损暂停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的行动仍在继续。
主业亏损加剧
根据*ST远洋的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60.83亿元,同比下降14.19%,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航运主业仍然处于不景气的周期之中。
其中,集装箱航运业务尽管有三季度的传统旺季支撑,货运量为231.3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加7.8%,但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的收入仍下降7.0%至113.7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ST远洋的集装箱航线货运量累计为642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加8.4%,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下降3.5%至317.2亿元。
干散货航运业务更是不尽如人意。根据*ST远洋的三季报,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的干散货运输完成货运量5080.6万吨,同比减少9.5%。
对于*ST远洋来说,要想在此时扭亏,的确“生不逢时”。今年以来,不管是集装箱航运还是干散货航运都没能彻底复苏,另一大航运巨头中海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中海集运(601866.SH)和中海发展(600026.SH)昨天公布的三季报也双双报亏,而多位分析师预计,对航运企业来说,下半年如果单纯依靠航运市场的好转扭亏的希望并不大,因为集装箱航运在旺季过后随着运力的增加,装载率在逐渐回落,进一步提价困难,三季度有所回暖的干散货行业也会因钢厂四季度的普遍悲观而逐渐回落。
目前,*ST远洋旗下只有码头业务还算理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的集装箱码头业务总吞吐量为1620万标准箱,较去年同季上升8.4%。前三季度码头业务总吞吐量为4569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上升10.2%,但码头业务的占比微弱,无法改变*ST远洋的亏损进一步加大的现实。 (消息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
为了扭转亏损的局面,中远意图多方式地解决利润来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