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投资引擎的驱动下,港航企业的三季度成绩单却没能令投资者感到满意。10月31日,在中国A股上市的港航船舶企业三季度财报正式收官,其中11家航运企业净利润亏损共计约66.94亿元。除从事液体沥青、液体化学品等特种货物运输的中海海盛盈利0.78亿元之外,其余10家企业皆为亏损。
同期,港口企业的业绩却比去年有所好转,在吞吐量增长的带动下,诸多港口企业三季度业绩由去年的“负增长”重新转为“高增长”。
集运企业重归艰难处境
航运业持续的“深寒”使得去年亏损95亿元的中国远洋未能在今年疯狂变卖资产的情况下实现扭亏。1—9月,中国远洋仅实现营业收入460.83亿元,同比减少14%;净利润亏损20.34亿元,亏损额同比减少43.68亿元,同比下降68%,EPS为-0.2元,其中三季度亏损10.44亿元(去年同期为15.31亿元),亏损额有所减少。
虽然中国远洋的亏损额同比大幅减少,但其业务情况依然不容客观。三季度,中国远洋集装箱航运业务货运量为231.31万TEU,同比增长7.8%,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7.0%至 113.77亿元。前三季度集装箱航线货运量累计为642.54万TEU,同比增长8.4%,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收入下降 3.5%至 317.2亿元。截至9月30日,中国远洋自营船队包括178 艘集装箱船,运力达796599TEU(不含出租运力14艘,81874TEU),同时,持有 5 艘集装箱船舶订单,合计66750TEU。
现金流方面,中国远洋1—9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22亿元,同比增长39.8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洋三季度的短期借款额为37.17亿元,同比减少29%(去年同期为52.53亿元);长期借款额为547.64亿元,同比增长3.3%(去年同期为530.18亿元)。截至9月30日,中国远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1.56亿元,较年初减少17.74亿元。其资金链已处于十分紧张的境地。
靠出卖资产去年年底勉强扭亏的另一家中国集运业巨头中海集运(601866.SH),前三季度依然深陷亏损泥潭。根据三季报,中海集运1—9月实现收入248.14亿元,同比微增0.87%;净利润为亏损16.7亿元,同比大降475.87%,EPS为-0.14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9.57亿元,同比下降3.47%;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4.04亿元,同比大降140.76%(去年同期为盈利9.91亿元)。现金流方面,中海集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35亿元,同比大降111%。
香港上市的东方海外(00316.HK)1—9月集装箱运输业务收入同比下跌6%至42.08亿美元,货运量则同比下跌1.3%,其中三季度集装箱运输业务收入为14.36亿美元,同比下跌10.1%,每只标准箱的整体平均收入同比下跌。不过东方海外三季报并未发布季度利润数据。
上海航运交易所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万箱以上大型船舶陆续投入运营,货量增速却跟不上节奏,亚洲至欧洲、地中海航线班轮市场在经历8月份的相对高点后重拾跌势。近期,受国庆节后客户出货不足以及四季度传统淡季如期而至的影响,市场颓势加剧,航线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仅在七八成,多数班轮公司为保住份额被动降价,致使市场运价进一步下探。进入四季度,班轮公司的年关业绩大考将至,为冲刺业绩,各家企业纷纷大幅削减运力和航次,并强力推行基本运费涨价计划,但实际执行效果有待市场检验。
散货油运企业难见曙光
中国远洋三季度完成干散货运量5080.6万吨,同比下降9.5%。前三季度,国际航线货运量同比减少7.8%至13462万吨;国内沿海航线货运量增长9.6%至2444万吨。截至9月30日,中国远洋经营的各种干散货船舶318艘(去年同期为337艘)、2800万载重吨(去年同期为3079万载重吨),同时,中国远洋还持有干散货船舶新船订单15艘、144.4万载重吨。
受行业景气持续低迷影响,中海发展(600026.SH)三季度业绩同比下滑严重。1—9月,中海发展实现营业收入81.72亿元,同比减少3.7%;净利润亏损11.95亿元,同比下降197%,EPS为-0.35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27亿元,同比增长3.99%;净利润亏损2.47亿元,同比下降372%,创下近年来最差三季度业绩。
中海发展在三季报中表示,预计全年业绩亏损,这将是中海发展上市12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虽然身陷亏损泥潭,但中金公司研究员杨鑫认为,中海发展三季度亏损幅度比二季度的4.6亿环比收窄,前三季度亏损12亿元也略好于市场预期。杨鑫表示,三季度亏损收窄应该来自外贸油轮运价和内贸煤炭运价在年中的反弹。“考虑到干散货和油轮市场明年均可能迎来产能利用率的拐点,中海发展在2014年实现扭亏的可能性很大。”
去年亏损19亿元且处于退市边缘的长航凤凰(000520.SZ),1—9月实现营业收入10.34亿元,同比下降36.34%;净利润亏损4.98亿元,同比上升20.84%,EPS为-0.74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79亿元,同比减少46.19%;净利润亏损1.54亿元,同比下降15%。
对于亏损原因,长航凤凰表示,今年以来企业所处的航运业持续低迷,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国际国内航运市场需求下降和运能过剩导致运价持续走低。实际上,对于长航凤凰年底的业绩,其董秘李嘉华心里也没底,并表示“假如公司年底亏损的话,有可能暂停上市”。
据悉,长航凤凰已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报亏。有券商研究员分析道:“从行业的背景上看,长航凤凰难以通过经营实现扭亏为盈,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非经营性手段实现扭亏,或出售资产或进行重组等。当然,若其无法实现扭亏,将面临退市成为国内退市的首家航企。”
与散货运输企业同病相怜,油运企业前三季度业绩也惨淡收场
招商轮船1—9月仅实现营业收入19.29亿元,同比下降13.04%;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04亿元,同比下降397%,EPS为-0.04元。其中,三季度营业额仅为6.29亿元,同比下降4.08%;净利润亏损6367万元,同比下降326%,亏损扩大明显(去年同期盈利1492万元)。
招商轮船在三季报中表示,国际油轮市场7月初短暂反弹后持续低迷,总体表现乏善可陈;干散货航运市场9月以来在好望角型散货船带动下一路走高。报告期公司继续采取多项综合降本增效措施,效果明显。公司油轮船队报告期亏损5464万元,环比减亏;散货船队部分航次抓住市场高涨机会,三季度扭亏为盈,实现盈利319万元;LNG船队三季度贡献2246万元投资收益。
除了油轮业务外,招商轮船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还有出售老龄油轮产生的损失。为了优化船队结构,9月份公司出售1艘14.66万吨老龄油轮,由于售价低于船舶账面净值,产生营业外支出6892万元。10月份又出售1艘28.57万吨老龄油轮,预计将产生约9375万元的营业外支出。
长航油运1—9月实现营业收入54.68亿元,同比增长20.24%;净利润亏损9.8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409万元,EPS为-0.29元,其中三季度亏损2.56亿元,亏损同比减少3852万元。
长航油运称,经财务部门进一步测算,由于国际油运市场运价低迷,以及公司财务费用较高,预计2013年年度经营业绩仍可能为亏损。
此外,中昌海运和宁波海运等中型航运企业的净利润也同样为亏损,两家亏损额分别为7653万元和1434万元。
中海海盛则在三季度实现扭亏,净利润为7765万元,同比上升145%。
港口企业业绩好转
在三季度航运企业普遍亏损的同时,港口企业却一改去年颓势,许多港口企业三季度的业绩由去年的“负增长”重新转为“高增长”。
前三季度吞吐量停滞不前的上港集团(600018.SH)1—9月实现营业收入211.27亿元,同比下降1.45%;实现净利润39.63亿元,同比上升12.43%,EPS为0.17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3.93亿元,同比下降5.12%;净利润为14.12亿元,同比增长11.09%。
长江证券分析认为,上港集团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上涨5.7%,涨幅明显高于营收下降5.12%的增速。主要原因有两:一是上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港务工程公司改制后不再并表,去年的收入基数因此偏高;二是今年内需表现优于外需,费率更低的内贸箱占比上升使平均单箱装卸费出现下降。同时,其营业成本同比大幅下降10.35%带动单季毛利率回升至两年内最高的35.85%,导致三季度毛利同比增加1.49亿元,贡献业绩增量的106%。
招商证券则认为,在主业表现平淡的同时,上港集团目前的利润增量主要来自方兴地产合作的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结算,贡献了2.9 亿投资收益。上港集团目前有两个地产项目与方兴地产合作: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汇山地块)及海门路55 号,前者已进入销售结算阶段。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销售均价达到8.7 万元/平方米,净利率达33%,且销售单价仍在持续上升,有望在今明两年持续为公司贡献利润。
上港集团主要的竞争对手宁波港(601018.SH)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6.67亿元,同比增长48.55%;实现净利润22.86亿元,同比增长2.42%,EPS为0.18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53.13%;净利润8.09亿元,同比增长15.72%。
宁波港在三季报中表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业务量增长;二是“营改增”收入确认口径变化引起代理业务收入增加;三是自1月1日起获得太仓武港和浙江兴港货代的控制权,核算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中银国际研究员江映德认为,在全球经济疲软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宁波港业务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表现情况好于同等规模港口情况,且二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1%和15.72%,明显高于市场预期。
江映德表示,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导致的宁波港收入确认口径改变,公司原油中转业务和代理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并带动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长,拖累综合毛利率下行。但是公司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使得同口径下成本增幅仅5.4%,取得明显效果。此外,随着在建项目陆续转固,利息费用化增加使得财务费用上行也对利润产生一定压力。
综合来看,江映德认为,随着新建码头陆续投产以及原有码头改造完成,公司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表现优于同业水平。再加上控制成本的努力,以及合联营企业贡献投资收益的快速增长,公司未来业绩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去年遭遇业绩增幅下滑的环渤海地区港口,今年又重拾往日的风光,除天津港外,其余港口净利润增幅均达到两位数。
天津港1—9月实现营业收入115.89亿元,同比增长26.17%;实现净利润8.4亿元,同比增长4.79%,EPS为0.5元。其中,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82亿元,同比增长27.2%;实现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1.9%。
东北证券分析员许祥认为,天津港今年货物吞吐量增长放慢,且低于周边港口增长水平。由于环渤海港口较为密集,货源结构大致相同,各港口竞争较为激烈,邻近的唐山港增长速度较快,天津港面临的竞争压力有所加大。他预期天津港全年生产业务量将维持小幅增长格局。不过,许祥也认为,尽管核心业务量增长较慢,但天津港具有一定区位优势,是北京的海上门户、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也将为天津港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唐山港1—9月实现营业收入35.33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净利润6.59亿元,同比增长38.3%,EPS为0.32元,其中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54.03%。
大连港1—9月实现营业收入52.45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净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33.55%,EPS为0.13元,其中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44.51%。
营口港1—9月实现营业收入27.47亿元,同比增长8.49%;实现净利润4.37亿元,同比增长17.3%,EPS为0.2元,其中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20.25%。
业绩连续下滑3年的华南地区港口,三季度终于迎来转机。
盐田港1—9月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同比减少5.55%;实现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5.69%,EPS为0.15元。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8167万元,同比增长5.75%;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14.19%。
深赤湾1—9月实现营业收入13.19亿元,同比下降2.99%;实现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21.93%,EPS为0.69元。其中,三季度营业收入4.53亿元,同比下降10.24%;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4.71%。
长江证券认为,华南两港结束业绩下滑趋势扭转,主要得益于税费与投资收益撬动利润增长。但是华南地区港口吞吐量与欧洲经济有较高相关性,受欧元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华南两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下滑。不过,随着欧元区PMI、消费者信息指数回暖,预计2014—2015年,华南两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仍将进一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