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嘉兴市水上指挥中心迎来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一行,专家们对指挥中心的信息化管理给予了很高评价,并主动索要相关资料,希望带回去做进一步研究。
这是对嘉兴“智慧港航”建设成果的肯定。近年来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建设智慧港航,提高监管效率,改变传统服务方式,已基本形成了办公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监管信息化、服务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的智慧港航体系。
激光扫测给船舶做“CT”
在嘉兴思古桥上,最近新添了一套激光扫测系统。大小船舶,但凡从桥下通过,这套设备便会将船的长、宽、水面高度等外形数据自动扫测出来,并根据公式计算出船的载重吨等数据。
在嘉兴市港航管理局水上交通指挥中心,记者见到了思古桥上扫测仪记录数据的后台支撑——船舶流量监测系统。在这套系统清楚显示着船舶通过思古桥时的情境,并且实时记录了航经船舶的船型信息,并对超限船舶、可能有违章未处理的船舶等予以红色字体提醒显示。
“这套设备就像人检查身体做CT、拍X光,航经思古桥的船舶,长、宽、高等外形数据都能被激光扫测仪‘一眼看穿’。”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何建春说。
“9月通过思古桥水域的船舶上行1.4万余艘,853万吨;最大量出现在1日,86万吨,最小量出现20日,30万吨。”通过后台数据统计,港航部门对航道饱和程度情况“了如指掌”。
多手段融合让监管更全面
“目前激光扫测能够判断出船长、宽等数据,但是对船名扫测还不清晰,也不能读取RFID卡的数据。”而这些问题,正是嘉兴港航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何建春表示,嘉兴港航将把激光扫测设备与RFID等设备相连接,采用视频监管、智能视频识别、智能视频联运等技术,实现对船舶的自动识别、比对功能。
“等这个项目完成后,船舶在码头作业时,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每条船的船名号,同时了解到它的所有信息,就相当于掌握了船的‘身份证’。一旦出现违法行为,我们就能精确定位到某艘船,从而提高港航行政效能。”何建春说。
如今,嘉兴主要航道、码头全面铺设视频监控设备,运营船舶基本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视频、GPS、AIS等设备,港航部门实现了对船舶的两级网上监控:第一级是各港航管理检查站对附近航道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第二级是水上交通指挥中心的“航道360度全景摄像系统”全面监控全市各航段通行情况,实现宏观指挥调度。
贴心化服务让船民更方便
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船户的方便。如今,船户们最直观的体验就是——途经嘉兴航道,已无需靠岸接受检查。
近年来,嘉兴市港航管理局组织实施了内河船舶免停靠信息服务平台,在全航区发行RFID卡超13000张,记录于RFID卡上的船舶基本资料、证照、违章记录等信息会自动显示在港航部门船舶动态综合监管系统上,开启了长三角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服务物联网应用工程先例。在浙江省港航管理局的支持下,该局联合上海海事大学等,正在起草《内河船舶射频识别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凭借着勾连成网的“智慧航道”,船户还可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违章处理,既为船户节约了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又让执法人告别过去那种爬船检查、日夜现场巡逻的传统执法方式,降低了执法成本。
当前,嘉兴市港航管理局正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着重“建设三大感知平台、实现二项智能服务、整合一个综合数据库”,以形成科学发展、“船联网”和“智慧交通”三位一体的港航信息化示范项目。
“广大的嘉兴船户将从这个项目当中获益更多,到时候船员可以通过船载智能终端订制个性化的服务,实时发布船舶定位信息,获取调度信息或订制的各类服务信息等,甚至实现运需信息查询以及运力发布管理等、电子签证服务等。”何建春表示。
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使得“智慧港航”已然成为嘉兴港航发展当中的闪光点。加上这种服务社会的理念,嘉兴港航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