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中国“入世”15周年的日子。这15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黄金般的15年,收益大大超过预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没有之一。
然而也正是入世15年的前夕,日本经济产业省表态继续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在此之前,美国和欧盟相继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为了预防中国就此问题提起诉讼,美国早早排挤掉了WTO仲裁官员中的亲华派。当初的入世协议,白纸黑字,明确15年后中国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15年后,欧美日集体耍无赖,摆明了要将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到底。
市场经济地位,不是虚头巴脑的名分,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一日不被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欧美日以及其他趁火打劫的国家,在“双反”上就拥有着对中国的无限开火权,中国企业在过去15年里,无数次被黑、被敲打、被剪羊毛、被“礼送出境”,并没有太多办法。
一个TPP倒下了,但千百个贸易保护站了起来。特朗普任期对华政策的端倪露出,他也许不在所谓的人权、自由等软实力上跟中国过招,而是直接在硬实力上出招,包括贸易战,以及台湾问题。另一方面,特朗普可能采取的大规模减税和美联储随时落地的加息靴子,都将使得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感受到资本寒意,一些基本面较差的国家甚至会经历市场巨震。对来自贸易和投资两个方向上的压力,中国亟须未雨绸缪,既要在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上进行战术对冲,更要在“做好内功”这个战略上站稳脚跟。
入世15年,中国的身份已变,此前锋芒还能藏得住,还能“闷声发财”,现在则是锋芒毕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众矢之的”。所以中国需要“有所作为”,否则既有的游戏规则会越来越多地打上“中国补丁”。但凡事都有两面,相比15年前,中国的话语权力也大大增加,也不用一味“吃闷亏”。
入世15年,世界的身份已变,高歌猛进的全球化积攒下太多的矛盾和摩擦,从而释放出“底层起义”和“边缘革命”。历史不会一成不变,世界处在不停流动之中,受用入世红利15年的中国,或将在2017年迎来最严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这不仅仅是因为欧美日还将在“市场经济地位”上做文章、下绊子,更是因为全球化开始退潮,保守主义和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贸易救济措施存在着升级为贸易战的可能。
入世15年,贸易保护主义的大幕已经缓缓拉开,然而外部环境越是风高浪急,中国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多博弈,少对抗,把我们自己的经济和改革搞好,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经济学一代宗师弗里德曼说过,最致命的错误之一,是使用意图,而非结果,来判断那些政策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