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管理 >
地方政府去产能为何 “小动作”不断?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187 日期:2016-11-30
  人心齐,泰山移。

  在国家层面强大的行政推动力作用下,今年煤钢行业的去产能任务基本完成。有公开报道显示,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合计退出粗钢产能达到6774万吨,超过4500万吨的任务量。

  而在煤炭方面,11月23日,在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也表示:“尽管目前数据不方便透露,但今年2.5亿吨的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已成定局。”


  虽然进程有所不同,毕竟涉及到地方政府的“乌纱帽”问题,所以今年的去产能工作相较以前要顺畅的多。只是,在去产能任务快速推进的背后也不时曝出有些地方政府去产能过程中“李代桃僵”,边去产能边扩产能的消息。

  更为关键的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要不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今年钢煤行业去产能工作基本完成任务情况汇报时,也不会决定派出国务院调查组严肃查处个别企业违法违规行为。

  李克强在会上表示,“对于那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去产能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和地方,该表扬就要表扬;但对于那些顶风违规、想要火中取栗的个别企业,要抓典型、严肃处理,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按照会议的要求,未来要强化绩效考核,对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和企业给予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强化督促督查。针对发现的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未批先建边批边建钢铁项目、江苏新沂小钢厂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顶风违法违规、严重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问题,国务院决定派出调查组,予以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调查处理结果。

  除此之外,指导各地和中央企业严格按标准对今年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任务开展验收,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验收标准组织抽查,严格把关,确保产能真去真退。特别是对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换。同时,统筹去产能与保供给、稳价格,保障迎峰度冬、度夏煤炭稳定供应。

  其实,地方政府特别的煤钢主要产区的各级政府对于去产能的抵触情绪由来已久。因此,在去产能问题上用点“小动作”也是再在正常不过。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是严重的资源依赖性城市,区域内的煤钢企业是其主要的“摇钱树”,去产能就意味着砍掉摇钱树,因此,对于这些地方的政府领导而言“怨言”是在所难免的。另一方面,去产能的行政色彩浓重,有“一刀切”的嫌疑,因此去产能过程中的指标分配是否公平值得推敲。

  举一个简单例子,在去产能过程中,产钢大省河北省等也成了去产能的主战场。事实上,这些区域的钢铁产能整体水平要远高于其他一些地区。甚至淘汰掉的产能装备水准要远高于一些地区在产的产能。可是,现实是这些“先进”产能却要被淘汰掉。这种模式下,去产能的标准设置公平与否值得我们去考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地方政府才会在去产能过程中一方面做足表面文章,另一方面则暗地对区域内的产能进行保护,最终导致产能越去越多。如何根治这种情况,让地方政府在去产能过程中真退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参考:

  首先,应真抓实抓,确保产能“真去真退”。特别是对落后产能必须坚决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换。同时保障高峰时期稳定供应。化解产能过剩是今年经济工作5大任务首位,关系经济转型和长远发展,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有敢于亮剑,“真去真退”,才能使钢铁、煤炭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次,职工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系统性和综合性问题。各地须严格使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筹集配套资金、做好职工转岗培训和社保费用衔接,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等。此外,按照年初制定的“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方针,产钢产煤地区要将去产能与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相结合,进一步落实有保有压的金融政策,加大兼并重组力度。

  再次,要坚持市场选择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互结合的原则。诚然,行政手段的铁腕政策会在去产能过程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摊牌”现象,尽而不利于去产能的健康推进。做好去产能的功课,不仅需要中央强有力的领导和地方的积极配合,还需将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巧妙配合,着力破除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以便让市场机制顺利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随着钢材表观消费的持续走低,未来中国钢铁行业将进入减量化发展的阶段。去产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的主旋律,要想在这个过程中管住地方政府的小动作,除了强化双向问责制度,加强对去产能指标的动态监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价作用,地方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微观经济层面,尤其是不要基于政绩冲动,鼓励企业一哄而上“抢”产能、“保”产能,而要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上做文章,引入更多市场资源,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去产能改革的政企双向转型,钢铁去产能才能驶入真正的快车道当中。

本文同期刊载于11月30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6版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