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重要任务,化解产能成为人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一件大事,要化解产能,就必须要关停并举,通过压缩产量、关停污染严重、产品低端的企业等方式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钱从何而来?人往何处去?债务由谁来承担的问题。现在中央财政拿出了1000亿元资金,来帮助完成化解产能的任务。那么,对于这些钱又该如何用,作用如何发挥,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按照《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这1000亿元的资金将被分为基础奖补资金和梯级奖补资金两部分,实行“早退多奖”原则。同时,国务院也公布,今明两年将压减央企10%左右
钢铁和煤炭现有产能。
专项奖补资金标准按预算总规模与化解过剩产能总目标计算确定,钢铁、煤炭行业专项奖补金按两行业需安置职工人数等比例确定。经业内专家预计,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达到180万,其中,
钢铁行业50万,煤炭行业130万。如果将1000亿元平均分摊到180万人,平均每人拿到5万多,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表明需要重点开展转岗安置,而不是简单对职工买断或解除合同。
为此《办法》明确了实行梯级奖补和“早退多奖”原则。千亿奖补资金分为基础奖补资金和梯级奖补资金两部分,前者占80%,后者占20%。基础奖补资金将结合退出产能任务量、需安置职工人数、困难程度等因素分配。其中,化解任务量权重为50%,安置职工人数和困难程度的权重分别为30%和20%。
一是梯级奖补资金则和超额完成任务量挂钩。对完成超过目标任务量的省和中央企业,按照其基础奖补资金的一定系数实行梯级奖补,鼓励企业积极带头化解产能过剩。
二是产能越早退出,对地方和央企来说,越是有利。《办法》显示,在计算年度化解产能任务量时,今年退出量将按实际退出量的110%计算,此后4年则只能分别按实际退出量的100%、90%、80%和70%来测算。也就是说退出的越晚,得到的补助将会越少。
三是需要多部门联动。今年以来,已有多份化解产能的配套文件公布。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安监总局、国土部、人社部、质检总局、环保部等部委都加入到化解
钢铁煤炭过剩产能的“攻坚战”之中。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工,上述各部委为化解过剩产能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已公布的配套文件涉及到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用地用矿、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按照276天工作日制度重新核定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许可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加强质量违法查处工作、税收优惠等方面。
同时,随着系列配套文件出齐,特别是各项奖补资金到位,目前部分省市和央企已有所行动,下半年全国范围去产能大幕有望正式拉开。化解过剩产能中也必然涉及清理退出“僵尸企业”。很多地方也将僵尸企业的出清作为化解产能的重心。因为只有彻底把僵尸企业清理退出后,才能避免已化解的过剩产能复产。当然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化解产能的任务落实好,把奖补资金使用好。
本文同期刊载于5月23日《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