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管理 >
为什么假货难打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阅读:116 日期:2016-03-16
  假货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暧昧存在。

  据媒体日前报道,马云在阿里治假团队誓师现场说,“今天消灭阿里巴巴容易,消灭假货难。如果把天猫关了,把淘宝关了,中国从此无假货,那么简单的事我们马上就关。问题是关了没用”。


  作为中国最大的C2C平台,淘宝深受假货困扰,尽管投入很大人力物力财力在打假,甚至建立大数据模型打假,但在接二连三的假货丑闻中,也是饱受质疑。在一些人眼中,淘宝等于假货,这样一个标签显然是阿里极不愿意看到的。

  对于马云的这番讲话,有的人认为阿里是在逃避责任,有的人觉得阿里是在替整个市场背黑锅。舆论场上的这种分化,其实也是现实经济的映射。我们可以说,一方面假货让人深恶痛绝,特别是几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必欲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假货又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需求,彼此投鼠忌器,比如高仿的名牌包很对那些囊中羞涩的消费者胃口。

  人们对于兑了工业甲醇的酒、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放了瘦肉精的香肠等不堪忍受,但对于大量仿冒不伪劣的商品,心中或许还有窃喜,视之为中国特色。在观念上,假货也从来没有被真正认为是市场之癌,一些地方甚至还投鼠忌器。就像知识产权口头上虽重视,但执行上往往打了折扣。

  由于收入拮据,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有购买假货的需要,他们不愿意为优质的产品支付高价,而愿意为低质的产品支付低价。这样的假货,我们是打不掉的。或者说,打掉的成本太高。因为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资源问题,是供给问题,是发展问题。它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被时间抹去,但不会在此之前被“消灭”,这一块土壤始终存在。

  而另一部分中高阶层消费者,将高端消费留在了境外,这个数字在2015年是1.2万亿元。假货思维极大地劣化了我们国内的商业环境,消费者或者遇见屡见不鲜的“天价”,或者撞上层出不穷的“虚高”,或者面临没完没了的“砍价”,价格变成了一个面团,怎么揉捏都成,不确定性丛生。这其实是更大内涵和外延的“假货”,在市场经济里,价格承载了最重要的信息,但价格的扑朔迷离,信用体系的各种漏洞,影响了我们对“国货”的信心,将“国货”低看一等,变成所谓的“崇洋媚外”。

  胡适在1919年发表了《差不多先生》一文,吐槽了我们的国民性:这种凡事差不多的为人处事思维,妨碍着我们将研究和实业做到极致。中国人不太爱较真和认真,不太有匠心精神,增加了我们发展的交易成本。假货市场里,有不认真的卖方,有不较真的买方,对创新充满不客气的“拿来主义”,对山寨充满了莫名的“惺惺相惜”。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假货依然难打,但我们可以马上着手改善的地方,也很多。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