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2012年3月10日,全国“两会”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杨达卿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武,就农产品物流问题做了专访。
刘武代表:减少中间成本 提高惠民效率
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 杨达卿
“我作过一个不完全调研,一般蔬菜从农民采收后,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平均约4.2个流通环节,而每个环节中还要经过多次装卸、搬运等。这些环节不会创造价值,而只会增加价格。每个环节都会增加一些商品成本,蔬菜最终到百姓餐桌上估计70%的左右成本是物流成本。”当谈及国内农产品流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武难掩感慨。当然,这个物流成本不是说由物流企业造成的,而是国内流通市场发展粗放等问题所致。
全国人大代表、宝供物流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武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12年工作的总体部署时指出,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从蔬菜等农产品流通市场看,“控物价”和“惠民生”也可以说是一对呼应项。因为蔬菜和猪肉等是影响国内CPI指数的主要因素,而蔬菜和猪肉价格也是百姓最关心的物价之一。刘武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我们能在蔬菜等农产品流通上做好工作,既是做好‘控物价’工作,也是在实实在在的‘惠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制造行业已经在全球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制造 ’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但是由于轻流通服务,使得我们经济发展、百姓消费都背上了很高的成本。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长期在18%以上。这样导致企业叫苦,因为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百姓也在叫苦,因为很难买到物美价廉的蔬菜和商品。”
市场在呼唤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中间价格。但该如实现?
刘武对本报记者说,“国家要积极引导农产品流通服务市场的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要推进一些集约化的物流平台建设。”关系老百姓的蔬菜等商品,对企业来说利润不高,但又是百姓生活必需品,需要有人做,保障供给。想做好这类商品的物流平台等,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手段,就难以满足百姓需求。对这类物流平台建设,日本往往是由政府参与投资,并吸引企业协同参与建设运营,而欧美国家也都会有一些公益性平台建设。
刘武说,在围绕集约性综合物流服务平台,推动市场细分专业物流及相关服务,把采购批发服务、流通加工服务、仓储冷链服务,甚至是关联信息服务及相关信贷服务也能纳入进来。这样推进蔬菜等农产品流通的集约化经营,改变农户的小农生产和运销模式,不但能真正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而且会增加就业机会。
说到这里,刘武感慨,“过去,我们也曾经尝试在农村物流市场做一些事情,但是面对松散的农户生产等模式,想用现代物流的手段去迅速改变农产品流通很难。”而如果多一些集约型的大型园区等平台,就可以作为整合松散农户的创造好的条件,专业企业也有可能参与。目前,供销社系统企业和邮政类的一些流通和物流企业,在探索农产品流通和物流服务。刘武肯定了这些企业的探索,但他对记者也指出,传统国有企业要适应农村服务市场,体制和经营上需要活起来。农村物流市场是个复杂多样的市场,要保障服务,还需要对物流点(物流园)——线(运输线)——面(服务网)综合建设。
(摘自现代物流报)
今日农产品物流发展如何?
当年,刘武代表提出的两条观点(上文加粗部分),今日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情况如何?现代物流报小编为您做了盘点。
观点一:国家要积极引导农产品流通服务市场的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要推进一些集约化的物流平台建设。
在政策层面,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16年,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针对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出了多条解决方向,并首次将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写入其中可见政策支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此外,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商务部部长助理王炳南于2015年10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目前商务部已把农村电子商务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把农村电子商务这项工作作为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015年,商务部加大了农村物流平台建设的工作力度,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了统筹协调。商务部会同19个部委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是前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文件,也是国家第一个指导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指明了农村电子商务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二是积极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综合示范工作。从2014年开始,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这项工作,安排了中央财政资金48亿元,两年里支持了256个示范县发展电子商务。在示范县里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县103个。通过资金的支持,应该说促进农村,特别是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县和集中连片的贫困县,形成了“造血”的机制。
三是努力地营造发展环境。开展了互联网领域的侵权假冒专项整治,制定印发了《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制定程序》,并且会同质检总局推动农产品冷链标准化建设。
四是开展了人员的培训。针对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的现状,商务部利用国家电子商务人才的再教育培训基地平台,指导地方政府开展教育,鼓励企业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自2014年8月以来,在不到一年之内,共累计培训了20万人。
同时,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
一是扩大了农村消费。应该说网购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消费,同时也有效地释放了农民消费潜力,也是当前农村消费的热点。
二是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举例说明,2014年甘肃省在贫困地区办网店达3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又如,2015年以来,仅京东这一家企业,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方面,它发展的乡村推广员达10万人,应该说发展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当然,商务部也积极开展了256个综合示范县方面的工作,其中2014年第一批的八个省56个示范县的效果良好。据统计,到2015年6月底,这56个示范县已经建立了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1个,配送中心7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达到4213个,开办了网店达到3.9万家,新增电商网民有190万人。经济方面的效果,比如在工业品下乡方面的工业品销售额达到了589亿。农产品进城方面的农民增收这块,实现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93亿,并且拉动了乡村的旅游消费达到32亿。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庞大,农产品和农资交易都在万亿以上规模,涉农电商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市场的整合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将成为大势所趋,一些集约化的物流平台建设在农产品和农资领域的渗透率会逐步提升。
观点二:传统国有企业要适应农村服务市场,体制和经营上需要活起来。
与一、二线城市等成熟市场相比,当前农村电商市场仍然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快递网点的乡镇覆盖率为48%,还有近一半的乡镇不通快递。
对许多民营物流企业来说,村镇快递布点成本过高,出于利润考虑大部分物流和快递公司都不愿意涉足村镇快递网点建设;而另一方面,乡村物流多以收发农产品为主,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鲜产品又往往对物流配送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
针对农村市场现状,近年来电商企业和传统企业纷纷建立起了县乡两级线下运营体系,比如阿里计划在3-5年内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截至2015年底已建县级服务中心202个,村级服务站9278个;而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前不久更是表示,计划在今年底使京东物流覆盖40万至45万个村。
不仅如此,为完成从配送站到乡村推广员的配送环节,京东日前还进行了一项无人机送货测试。事实上,将无人机用于快递配送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亚马逊、谷歌等企业早已经目光瞄准在这项应用上。不过,此前大都只是点对点的尝试,像京东这样将其用于农村站点的集中配送无疑更具想象力,它为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传统的人工配送模式相比,京东的无人机体系不仅提升了配送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同时降低了人员需求。
除了京东、阿里积极布局外,近日也从苏宁易购获悉,自2013年开始尝试农村市场拓展,苏宁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开设超过1000家的苏宁易购服务站,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农村联络员。
据苏宁云商COO侯恩龙介绍,苏宁要在现有易购服务站的基础上,计划在2020年前建立10000家服务站,覆盖全国1/4以上的乡镇,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这些服务站承担部分销售、“最后一公里”送货、售后、代客下单,甚至数码冲印、清洗空调和油烟机等业务功能。目前,苏宁在乡镇一级市场能够实现48小时送达,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至24小时以内送达。可见,随着近年来“电商下乡”、“互联网+农业”等热潮的兴起,我国传统农资流通体制正在迎来互联网的颠覆与变革,进入加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黄金期,而传统国有企业也将在体制与经营上逐步走向“电商化”发展道路。
(源自中国政府网、经济参考报等)
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现代物流报特派记者杨达卿
(第一物流全媒体·现代物流报 蔡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