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流全媒体报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崔忠付
一、前十年评估工作发展情况
1.创新建立评估标准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综合性社团组织,始终致力于用标准推动行业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健康有序的发展,用标准引领广大物流企业向服务一体化、全程化迈进,并向采购、贸易、金融延伸,积极倡导物流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金融业等行业融合发展。从2005年开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19680-2005) 国家标准,在行业内开展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从2005年到今天,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各物流行业协会及广大物流企业一道共同打造了“A级物流企业”这个行业内的金字招牌。可以说今天的国标宣贯会也是我们A级企业综合评估工作十年的总结大会,我们要很好的总结过去评估工作的得与失,用全新的目光去展望未来。十年来,A级物流企业评估工作作为物流行业内的第一项综合性评估,经历了从无到有、持续壮大的发展过程,我们在工作中摸索前行,逐步健全工作制度,加快完善评估网络,建立起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认可的良性机制,目前A级企业评估的范围已经涵盖了大陆区域内的所有省份,A级企业的数量已达3500家。A级企业评估工作的行业公信力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有力推动了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在十年的评估工作中,行业里涌现了一批大力宣贯国家标准,积极参与评估工作,努力推动本地区、本行业物流企业积极践行国家标准、规范发展的先进个人代表,他们是行业评估工作的领军人物,是国标的推动者,更是众多物流行业协会在评估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审核员的代表,今天借此机会我们将对审核员队伍中的先进代表进行表彰,这是行业对物流评估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各位审核员的辛勤劳动的认可。
进入新时期,特别自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及物流产业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物流业发展。随着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步骤在不断加快,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的热情在不断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和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进一步深化。物流金融创新业务中动产质押、监管质押融资已经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众多小微企业获取业务发展资金、改善融资渠道的一个重要手段,据统计,至201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2.8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在这项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和市场秩序规范、规则滞后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华东钢贸案、青岛铜事件等种种不应该出现的现象,这已经成为行业永远的痛。为规范物流市场,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和维护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中物联依据《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指标》、《担保存货企业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在行业内开展了担保存货与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此项工作自2014年开展以来,得到了各地物流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省市开展了此项评估,目前正呈现出不断放大的趋势。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了“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还明确指出要构建“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服务体系。”这为中国冷链物流企业在新时期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5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冷链需求市场规模达到11200万吨,2014年全国冷库总量达到3320万吨,折合8300万立方米,与2013年2411万吨相比增长36.9%,2014年新增冷藏车2.07万辆,总保有量接近8万辆。2014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冷链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比2013年增长36.4%。以上数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以2012年为例,美国、日本的人均GDP分别是我国人均GDP的8.2倍、7.7倍。美国、日本的人均冷库量分别是我国人均冷库量的6.5倍、4.2倍。在冷藏载货车方面,我国冷藏车近8万辆占全国载货汽车总保有量0.3%,美国是20万辆占本国总量1%,日本是18万辆占总量2%,法国是3万辆占1%,德国是4万辆占2%。为维护冷链物流行业来之不易的成果,加强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机制,中物联从今年初开始,依据《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GB/T 31086-2014)国家标准,在行业内开展冷链物流企业星级评估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不断完善了冷链评估工作的机制体制建设,到目前为止,行业内首批冷链物流企业已经通过了评估。
2.稳步推进评估工作
依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和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相关制度,从2015年3月开始,第二十批A级物流企业评估共完成A级物流企业评估335家。其中,5A级企业18家;4A级企业115家;3A级企业139家;2A级企业53家;1A级企业10家。与此同时,A级物流企业复核工作继续开展。同期通过复核的企业390家,升级的企业38家。至第二十批评估结束,十年来我们共完成通过了二十批3500余家A级物流企业评估。其中5A级企业214家;4A级企业1177家;3A级1525家;2A级548家;1A级47家。各地评估办认真做好组织、推荐和评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在2015年上半年的评估工作中,全国各地方评估办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累计推荐评估20家以上企业的评估办有3家,分别是江苏41家、浙江30家、福建22家。在推荐评估1A和2A级企业方面表现突出有5家,分别是赣州10家、江苏9家、宁波8家、浙江和四川各6家。在此,对这些取得良好成绩的评估办给予表扬。
2015年,在担保存货及质押监管企业评估方面,伴随着国家标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GB/T 31300-2014)的正式实施,我们对质押监管企业评估的系列文件进行了补充和调整,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评估标准体系和担保存货管理及质押监管企业评估工作系列文件。并顺利完成了一批共计20家担保存货管理及质押监管企业的评估,其中达到AAA-级企业12家,AA+级企业6家,AA级企业2家,AA-级企业1家。截至本批评估结束,我们累计完成了72家质押监管企业的评估工作。
从2015年7月1日冷链国标实施以来,我们依据国标完成了首批冷链物流企业星级评估,共评出星级冷链物流企业13家,其中五星级企业8家(仓储型1家、运输型1家、综合型6家);四星级企业2家(均为仓储型);三星级企业3家(三种类型各1家)。
十年来,中物联依据国家各类标准积极开展各项评估工作,评估的权威性已经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完善的评估流程、严格的工作纪律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资质评估,A级企业评估工作的服务价值已经形成,成为企业提档升级的有力推手和政府部门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总结过去十年评估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支持评估工作。目前,有明确的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的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多,政策力度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来广。对A级企业的优扶政策正由省级向市县延伸,全国包括上海、河北等半数以上省、直辖市,30多个省、市、自治区,沈阳、杭州、广州等60多个市县区等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了培育A级物流企业的数量目标,并写入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或行业规划,要求地方物流主管部门加大培养力度。A级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逐步成为衡量地方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