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现代供应链 > 管理 >
京津冀须加强产业分工与结构优化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86 日期:2015-05-19
       日前,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但是,目前京津冀区域在发展中缺少整体配合,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有机整体,存在产业雷同、布局分散、市场割裂、各自为政等问题。区域内产业结构相似、重复,上下游连接脱节,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或支撑少,竞争大于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诸如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港口建设等方面的无序竞争使得区域整合效益不能有效发挥。京津双城的差异化优势没有得到展现,河北更多扮演着为京津提供资源的辅助角色。京津冀区域各城市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极为不平衡,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

  京津冀发展要总体设计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强调进行“总体设计”、统一运筹、长远谋划,要在区域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对接协作、信息分享共用、资源顺畅流动、环境共享共建、维护生态安全方面重点突破;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各地互相配合,形成错位竞争、链式发展的整体优势;通过供需两端的政策选择,有效地引导区域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建立共同的产业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

  第二,打造京津冀产业价值链,形成协调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组织和引导本土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使企业快速推进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进程。将本土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强调京津冀的差异性发展。调整雷同的产业结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基础设施方面要统一规划,相互配合。

  第四,按照生态产业标准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发展高端农业和循环农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产业在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向生态功能区的转移。

  第五,合理解决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问题。建立地方之间横向的分税制,推进与产业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积极探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寻求政府行为和产业、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

  第六,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企业功能的跨城市分工协作为先导,以产业联合与融合为依托,着力培育跨区域、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各种产业、行业的结构优化。

  京津冀既是整体又各有特色

  北京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已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商务、信息、金融、文化、高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应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强化科技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服务业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水平。北京应在机构转移、产业更新、人口疏散、内外交通改善、区域互联互通方面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可把一些制造业、总部经济、物流集散、交通中转等功能转移出去。

  天津定位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应发挥自由贸易区优势,深化与北京在口岸物流、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的合作;目前处于产业链条的中间位置,要着力聚集国家产业价值链主导企业集团的公司总部,同时承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从北京转移到天津;推进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科技、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河北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发挥低价商务成本优势和基础制造业优势以及环抱京津的区位交通优势,但目前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应承接北京一些制造业的转移,但不能接受污染严重的产业,通过区域合作,改造提升钢铁、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压缩过剩产能,减少燃煤排放,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产业链中下游高技术产品配套的专业化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外包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河北环卫京津,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加快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京津冀是一个整体。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疏解、产业升级、阶段跃升,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京津冀三地互有需求,北京需要发展空间,天津需要提升质量,河北需要发展机会。要按照自然资源禀赋和城市功能适度原则,清晰定位京津冀产业分工,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京津冀发展的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北京市东部发展带作为产业融合的突破口。北京市东部发展带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可以串联相邻产业园区。

  第二,连接京津,把“双核”融为一体。北京向东南发展,天津向西北发展,建设京津城镇-产业发展走廊,在空间上逐步接近、融合,最终实现一体化。

  第三,依托港口,建设新型产业集群。在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等临海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型产业集群。在交通物流方面,强化天津、河北便捷、迅速、低成本出海口优势,建设以天津港为中心、与河北三港口(秦皇岛、黄骅、唐山港)合理分工的连接北京,覆盖环渤海、贯通内陆腹地的陆运大物流圈、跨地区特别是连接内地的专业物流。

  第四,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形成“京畿区”。实现新的空间布局,交通要先行,建设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相互配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一体化的“京畿区”。

  总之,要有新观念,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兼顾,在京津冀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金市场、户籍统一、交通便捷、功能各异的大区域;另一方面,各地要突出优势,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真正实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联、协同共赢,最终实现一体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