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煤企的2014年年报披露收官,近8成上市煤企面临亏损局面,煤价跌跌不休,最新一期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已创2014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在煤炭市场危机加剧和大批煤炭企业亏损加重的态势下,煤企开始剑走偏锋,陷入了“越让停产越超产”的怪圈。对于大多数煤企来说,今年面临的处境比往年要艰难,煤炭市场或加速洗牌。
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走势
最新一期的环渤海数据显示,截至5月6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连续17周下跌,本期报收于421元/吨,较上期大幅下跌19元/吨,创2014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截至本期,环渤海价格指数已经累计比去年底下跌了104元/吨。
对此,
煤炭行业专家李学刚表示,部分大型煤炭企业进一步降价促销对环渤海地区动力煤价格的影响继续发酵,是促使本期动力煤价格下行的最主要原因。煤市持续低迷、煤价不断下调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煤炭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煤企亏损的情况将继续恶化。截至2015年4月30日,已经有39家煤炭上市企业发布了2014年年报。在这39家煤企中,有3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约占79.5%。
在煤炭市场危机加剧和大批煤炭企业亏损加重的态势下,煤企开始剑走偏锋,这使得发改委限制产量的禁令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越让停产越超产”现象,在陕西、内蒙古、河南等地频繁上演,行业人士解读这无异于“饮鸠止渴”,只能获取短时收益。
2014年以来,中央对
煤炭脱困多次作出批示。在2015年3月召开的第二十五次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对涉及违法违规建设的14个产煤省区有关部门和违法违规建设煤矿法定代表人进行了约谈。
“无一例外,所有被国家发改委约谈地区和违法违规建设煤矿都表示,坚决落实国家政策,马上停工停产”。河南当地一家煤企负责人称,虽然大家对国家主管和监管部门的禁令一如既往表示服从,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不超产却是很难。“超产虽然不挣钱,但可以保障现金流,还有利于矿工队伍稳定。”—这成为违规企业的普遍借口。
的确,煤企超产在诸多产煤大省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了,煤市低迷、煤企亏损的局面如何打破,光靠煤企超产获得短期收益,降价占领短期市场份额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为了防止这种“降价-亏损-降价”的恶性循环,削减产量将成为短期内煤炭脱困的关键,同时,今后的限产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在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终于一些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开始主动减产、控产。近日,作为行业领头羊的神华集团表示,计划全年预计减产5000万吨至6000万吨,降幅从年初的10.8%扩大至16%以上。具体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神华实际减产了1060万吨,减销了3670万吨,减产幅度是13.3%,煤炭销售量同比下降达33.5%。中煤、伊泰、同煤等大型煤企一季度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短期内煤炭需求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加之产能过剩、环保约束和替代性能源的发展,煤市疲软已成常态。今后,政策性和自发性的煤炭限产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对于大多数煤企而言,今年要面临的处境比往年都要艰难。对于整体行业而言,
煤炭行业正面临加速洗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