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顺丰、京东等纷纷涉猎生鲜业务,通过强有力的仓储物流体系实现全程冷链。而生鲜业务的发力,对于冷链物流智能升级,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物联网技术则是支撑冷链物流,实现其智能化的要素之一。
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其对智能化、专业化的要求也更高。那么,物联网如何进一步满足冷链物流的发展需求?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星通联华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通联华”)物流事业部总经理刘彬。
“全链”全程监控
星通联华专注物联网事业研究和项目实施,自2010年开始,先后在北京、天津、成都、福建、安徽等地,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物联网研究院及产业化公司,对于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刘彬认为,目前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载和仓储管理环节。所以,数据采集端的应用案例较多。如对车辆进行远程视频监控,查看行驶状态,冷藏车厢温湿度监控,以及冷机工况数据采集、车厢门封闭状态、冷库环境监控等方面。这些手段基本上能够实现冷藏车辆在途监管和入库监管。但对冷链“源头”的信息掌控却存在较大缺失,有必要建立可靠的产品追溯体系,保证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安全、可靠流通。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责任、意义重大。
我国虽出台了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在规范冷链供应链管理上,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突出表现在: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冷链物流信息的掌控能力,引导行业实现智能升级,政府要发挥在物联网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物联网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推广的积极性。因此,可由政府先期引导,逐步完善,具备一定规模后,再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如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实施要有监管部门,而监管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标准。由政府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制定相关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标准,对冷链各环节进行严控,以保障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才行。
专业规范运作
对于国内电商企业,纷纷推出生鲜业务的情况。刘彬认为,电商之所以一股脑冲向生鲜,是因为3C产品只有3%的利润,而生鲜的毛利高达20%,甚至更多。但问题是,做食品是一门专业学问,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生鲜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之高。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电商都可以卖生鲜。
他引用中粮我买网某负责人说的话:“消费者对生鲜的品质敏感度很高,生鲜只要有破损、变质,对于商家来说,损失就是100%。只要你敢卖生鲜,你就必须花大力气建专业仓,‘要想做生鲜,这个钱不花不行’。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仓储温度,这是个技术活。没有专业的积累和巨大的投入,卖不了生鲜”。
总之,生鲜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保证其品质的“新鲜”。仓储、物流等方面也必须严格要求,必须通过专业的仓储、“全程冷链”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是生鲜流通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