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港要打造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
港口作为碳排放大户,在当前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运国,我国2011年沿海港口到港船舶总排碳量超过1000万吨。而我国港口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是,综合能源单耗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5年要下降8%。其中,“十一五”期间已经完成了4%,“十二五”期间还要完成4%。可以说,我国港口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低碳港口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港口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之路,已成为港口企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一些港口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港口的发展模式,打造绿色低碳港口。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港口的发展中已经与信息化密不可分,其业务过程本身已将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交换过程融为一体。为此,连云港港作为我国港口行业的排头兵,为进一步改变港口发展模式,提高港口节能减排水平,提出了要打造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的发展思路。
据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副总经理王兴好介绍,为了加快绿色低碳建设,连云港港正在面向“第四代港口”打造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在进一步提升现有港口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拓展与整合同物流产业上下游相关的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低碳、环保、安全、快捷、经济的个性化现代物流服务。
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建成后,将具备六大基本功能:一是强大的港口生产调度系统,具备高效、低排放、精准、柔性的生产组织能力;二是物流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与执行;三是电子商务与贸易的无缝式叠加;四是与客户信息化系统对接;五是为客户提供货物运输全过程信息同步检索查询;六是实现战略合作伙伴之间物流信息的共享。他相信,平台建成后,在节能增效方面将具有更为全面和广泛的效果。
为了打造这一平台,连云港港将进行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对港口业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建立港口设施资源能力模型,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基于能力的港口计算机辅助生产角色平台,深度探索建立基于能力的港口计算机辅助生产决策平台,深度探索港口行业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思路。王兴好介绍说,将依托各类数据资源,建立港口航道、泊位、堆场、设备、集疏运等相关方面的方针模型,开发码头生产计算机辅助决策信息系统,为码头生产的船舶进出港调度、泊位利用、资源调度等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码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该平台将进一步降低整个港口物流流程的能源消耗,从而使形成的信息化成果在行业内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高的推广价值,为我国港口行业节能增效做出应有贡献。”王兴好表示。
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节能型设备智能化改造,大型主要设备全部实现联网自动信息采集和监控,提高设备节能减排水平,主要是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对主要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范围,实现设备参数、状态、作业量等信息自动采集并与生产业务等信息系统共享数据,使作业过程更加透明,调度和控制更准确,减少生产环节中的重复作业。
三是根据国际集装箱智能化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开展基于物联网的港口集装箱智能物流调度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提高集装箱物流的减排增效水平。王兴好介绍说,这个项目将以集装箱物流为突破点,基于连云港港口既有信息化及自动识别等经验成果,通过系统性地应用RFID、GPS等物联网技术,对集装箱箱号进行自动识别,对码头作业流程进行改造,对集装箱运输进行跟踪。将通过建立规范的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对码头、口岸、内陆“无水港”等分散的集装箱相关作业信息进行整合和交换共享。最终开发设计形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港口集装箱智能物流调度平台,平台将在港口集装箱自动信息采集、实时交换、智能化调度等方面实现突破,最终使集装箱物流调度水平和综合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开辟内陆“无水港”,建立“区—港”联动的国际物流运输新模式,并通过信息化加速业务模式创新,以此带动港口物流节能减排。“内陆港”是目前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在内陆客户开辟“无水港”物流场站,将港口功能延伸至内陆,内陆所有进出口贸易均可在“无水港”实现货物的集疏运、包装、分拣,完成订舱、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通关手续,集装箱等货物进出“无水港”即视同进出港口。而通过建设“无水港”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交换平台,使内陆场站生产业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并实现“区—港”生产业务信息双向共享,提高“区—港”协同水平。港口可以实现查询监控“无水港”的集装箱进出、堆存、装载、通关等信息,内陆客户可以异地实时查询监控“区—港”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堆存、通关、装卸船等状态,各类相关信息经由连云港口岸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实现集成。“无水港”不仅大大降低了内陆客户的相关物流运输能耗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港口生产组织的预见能力,降低了可能的无谓消耗。
五是加速口岸信息资源整合。连云港港将加快连云港区域性口岸大通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是加快推动落实海关查验数据下行至港口以及构建异地便捷通关模式,支持港口以及内陆场站提高物流工作效率,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从而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