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智物流 > 物流云 >
物流标准化应注重公平提高协同效率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 阅读:212 日期:2014-01-14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物标委”)副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指出,作为物流的关键技术之一,标准化的作用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理顺关系、建立规范的游戏规则。在物流相关政策和文件中,都对标准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业界对其关注程度也在日益增强。

标准化进程与转型升级

戴定一说,物标委成立已有10年之久,其间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如建立了标准体系框架,建立了物流标准化的工作体系,制订了一批物流相关标准,建立了一批专家团队。在提高效率和理顺市场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统一了物流术语,为后来所有的标准制订奠定了共同的基础;之后,建立了物流企业分类和评估标准,为后来的A级企业的评估,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行业具体拿什么指标来评价物流企业,何为三A何为五A?这些标准都是由物标委提出并制订的。此项工作为行业树立标杆,规范引领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全国物标委涉及装备方面的标准,主要集中在托盘、货架以及自动化立体库等,与工业标准相比,物标委不仅关注装备产品的技术要求,更侧重于装备在物流业中的实际应用,如物流装备在交接、验收过程中涉及的尺寸、高低、大小不一等一系列应用问题。

例如,托盘尺寸国家标准的,将1.2米×1米,1.1米×1.1米的托盘尺寸作为主推的尺寸,方便了托盘的流转,为建立循环租赁体系,实施机械化作业,协同流程,提供了便利。标准发布后,产生了一连串的辐射效果,如产品设计的外观或包装,要尽量满足托盘尺寸的要求。

接下来是对货架尺寸,以及货架与托盘尺寸匹配等一系标准的制订。这样使整个链条上形成一个单元化的标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此外,物标委还制订了物流成本核算标准,使如何计算物流成本,有了统一的计算方法,这受到很多相关软件企业重视。另外,结合汽车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领域的转型升级实际,推出了一些行业急需的标准。

截止2013年底,物标委一共制订和发布国家标准34项,2014年即将实施的新标准有8项,现已发布,尚有70多项在编制标准也会陆续发布,另外一批行业标准也在制订当中。此外,标准制订期间,物标委还参加了国家所有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研究和编制等工作。

在新形式下,市场在资源整合、专业化分工、合作等过程中,也正在推动着标准化工作的转型升级,物流装备标准是物流标准化的组成部分,正向注重流程协同,解决公平竞争问题的方向发展,以使流程中产业链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更加平衡。

标准化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

关于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评价,戴定一认为,物流标准化工作总结起来,不仅要针对一项项标准,评判其得失、好坏、水平,重点还是要反复深化认识标准化的功能定位、管理机构定位等一些战略性问题,要回答标准化工作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不该解决什么问题。

他强调,在实践中,所有的标准化工作,一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不唯书也不唯上”,要以应用为本,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

那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究竟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实际上,标准也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市场规则,旨在协调利益关系、提高整体效率的。它具有某种“类法规”的特点,制订者应作为裁判员的角色,一要倡导公平,二要倡导发展方向。当行业中出现突出矛盾,急需协调,化解纠纷,需要第三者去公平处理时,裁判就该出面去协调。当然,裁判不能“拉偏架”,不能说谁的技术好,市场就都给谁,要允许不同水平的技术、不同的企业参与竞争,倡导公平竞争,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这里,标准应化解的矛盾多半分两类,一是跟公共利益相关的矛盾,比如说安全、节能环保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全民利益,应构成强制标准,所有各方必须遵守。二是跟局部利益相关的矛盾,比如物流环节的交接,企业之间的技术、服务竞争,也会出现纠纷和矛盾,需要协商,求同存异,可形成推荐性标准。大家根据回报来决定是否参与这样的协同,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市场的竞争和博弈结果,这样的推荐性标准既规范了市场秩序,也能促进社会的分工与合作,从而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

如今,我国改革的方向已明确,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后一类的推荐性标准将越来越重要。发挥推荐性标准的协同功能,促进产业分工合作、技术进步,就成为未来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方向。

对于物流装备业来说,有的反映目前现行物流标准相对滞后,新型自动化类装备标准在快递、电商等业的应用跟不上市场的需求等问题,正是标准的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首先也会涉及到与目前我国标准管理体制不适应的情况。按照现有的国家标准分类,标准只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类,前三类标准都属于由政府主导的标准,原则上都属于政府标准,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立项、审批、发布和实施,主要是解决行业的宏观管理问题。这样就必然引出另一个矛盾,即现有体制下的标准只具有管理功能,无法让标准发挥对市场的协调功能,这也是目前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方法,既可以用于管理,也可以用于协同。否定了标准的协同职能,就限制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了行业分工与合作,也会影响技术进步。

全国物标委是受委托管理物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主要机构,此外还有很多相关部门也会参与制订和管理,包括商贸、工业、海关等领域标准,可能都与物流相关,这也导致很多的部门和机构都在制定与物流相关的标准,标准出现交叉、重复、矛盾的可能性增加。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才会出现很多由国家制订的推荐标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需要更新标准又由于标准涉及不同的部门无法修订。这些当前标准化工作发展最大的障碍,必须要有政策上的突破才能推进。有关管理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信不久将会看到标准化领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措施。

 把推荐性标准还给市场

从国外经验来看,推荐性标准的形成,往往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有利益诉求的背景基础,因此要通过市场竞争博弈,才能求同存异形成标准,政府不应管得过多。这类标准主要是由协会、企业联盟、中介组织来制订和管理,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把这类标准还给市场是一种必然。

目前,物标委制订的物流企业分类标准和托盘标准都属推荐性标准,企业是否采用是依据利益得失来决定的。例如托盘共用系统问题,应该交由利益相关方共同解决。我们已经有了两种国家标准:1.1米×1.1米托盘和1.2×1米托盘,实践中是否需要统一、怎样统一,一定是参与合作的各方通过充分沟通协调,达成共识,才能使托盘共用系统运转起来,并符合各自的利益。

现在看来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如何推广应用的问题。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利益,其中比较共性的问题是商业利益。技术上来说,尺寸、检测认证、服务等标准制订中相关矛盾并不突出,但利益层面的矛盾却较大。如使用成本是不是明显降低,是否有利益回报。对于用户来讲,租赁,能否明显降低成本。此外,用户已经有的托盘是不是可以收购或入股等等。这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解决,需要用户与服务商协调谈判,协商一致,在保证企业内部利益,又提高物流效率基础上解决。

戴定一还建议国内企业在比较成熟的行业,比如新型商业连锁、烟草、医药等行业可以先进行标准化的示范性应用推广,积累经验,培养市场,从而形成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改革方向,让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虽然,标准化工作转型升级并不是很容易,观念里还存在“政府管标准是天经地义的”,多数企业还并未意识到自己也是参与标准的必然的一方。但推进物流推荐性标准工作,也必将是未来标准化工作转型升级的主题。

标准化工作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有许多工作要跟上,包括企业自身对于标准化的理解也要与时俱进。

戴定一谈到,在标准化工作中,企业最普遍的误区是把标杆当成标准。比如,企业有一项新产品,为了扩大市场就希望把其当成国家标准在全国推广。但标杆不等于标准。因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标准,是解决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分工合作的,没有这样的基础是不能形成标准的。标准是通过求同存异,把差异消除到最小,把共同点提到最高的方法。

强制性标准缺位

当然,以上谈的更多的是推荐性标准。实践中,关于绿色物流,环保节能的标准化需求也很大。政府相关部门应解决物流安全事故频出、环境污染、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应有强制化的标准出台。戴定一坦言,虽然国家在顶层设计中给予环保、节能足够重视,但是执行层面还没有可操作的监管措施。此外,在行政监管层面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不仅提高了物流成本,还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亟待解决。应该出台全国公开、统一的执法标准,包括检查、收费、罚款的程序和标准,交给社会监督。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