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快递出名的顺丰,也做起社区店生意了。近日,名为“嘿客”的顺丰社区020便利店试运营,厦门10家门店也正式亮相。和传统社区店不同的是,“嘿客”除了承载顺丰的快递收发件功能外,还可以进行商品预购及其它本地生活服务。
在国家政策允许和商业市场兼容的前提下,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将触角延伸到更广的层面,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这是一种敢于超越自己的进取精神。不仅自身获得了更大盈利、升华了品牌形象,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获得了便利和实惠。
“顺丰”快递做起了社区便利店,并以连锁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这种“不务正业”实际上是其打破常规,适应新时代商业环境下对自身进行拓展的有益尝试。且这种尝试与其专业产品服务并非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从本质上看皆同属于服务范畴,甚至是其快递业务在功能扩展上的延伸,在产品项目上为客户端提供了更多种选择。
快递业在理念上的创新不由地使人想到与快递业有着类似工作性质的铁路服务。在本质上,快递和铁路都同属于运输行业,实现安全、快速抵达是其共同的职业要求。且在多数邮件的运输过程中,铁路也在为快递提供着服务,属于“强强联手”的合作形式。而今,快递业的业务职能转型已初见端倪,处在改革进程中的铁路应当从“小字辈同行”的前卫理念中嗅到商机和理念创新的意义。
从资本和平台上看,铁路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的条件都远远优于快递。但或许正是快递“轻舟短棹好调头”的特性,让它在适应市场化瞬息万变的发展中,角色转换地游刃有余,“轻衣短打”更方便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与之相比,铁路系统庞大,公益服务性质更明显,确实存在尾大不掉的先天缺陷。但已进行了多时的铁路体制改革为铁路拓展自身服务项目、实现多方盈利提供了政策和操作上的无限可能。在这样的契机下,铁路应就着改革之东风“吹皱一池春水”,而非仍是一潭死水。
前不久南昌铁路局将管内厦门北—上海虹桥动车组的冠名权授予了“绿滋肴”。这既为地方企业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副业”上的盈利,强强联手,可谓双赢。而这仅仅只是一个成功的开始。铁路在面临企业市场化发展的前途中,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理念需要去创新、去尝试。“动车冠名”这一前所未有的商业举动让人们看到了铁路在全面走向市场化进程中所进行的尝试与挑战,也得以窥见铁路在自身硬件、软件资源上所蕴含的巨大优势。
企业无论大小,唯有实现了真正盈利,服务质量才能得以实质上提升,消费者也才能得到长久、持续的便利实惠。铁路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身份正在发生转变,但是由于时间尚短,诸多有着巨大商业价值的领域还有待开发,社会与民众还在期待着铁路部门更加“华丽”的转身,也在等待铁路部门创建与本职工作相配套的更加完善的服务措施。在经验借鉴的上,“快递模式”或许值得引起铁路的关注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