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申正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以往来看,每到第四季度,铁路建设投资量都会快速增长,今年也不例外,预计随着投资的不断加码,全年完成投资计划可期。在资金方面,中国铁路总公司10月14日发行了今年第五期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总额为200亿元
众所周之,铁路是民生工程,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建设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具有积极作用。铁路建设对降低物流成本、方便群众安全出行、改善民生也有重要价值。
我国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文件提出了加快“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争取超额完成今年的投资计划。
目前,距离2013年结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铁路投资尚未达到全年的一半,年底将是铁跌投资的发力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铁路在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点。”
铁路投资持续较大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按照铁路总公司现有现金获取能力来看,仍存在较大的外部融资需求。迫切需要拓宽融资渠道以及政府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为未来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提供保障。面对铁路建设投资的发力期,急需社会的“给力”。但是铁路投融资应拿出诚恳的态度,在改善投融资环境上出实招、求实效、重实情。
出实招,彻底消弭民企仍抱观望态度。铁路投资初始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并非打击民企热情的核心症结,只要项目风险与收益对等、信息公开透明,就对资本具有吸引力。加之铁路体制制改革在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的运作模式,也为民企投资铁路项目做好了制度铺垫。然而,铁路总公司仍在运输服务及铁路网规划建设方面具有强大话语权,如果相关政策风险得不到切实厘清,民资融入铁路项目的“玻璃门”就不可能真正被卸下,吸引民资投资铁路的政策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破题。
求实效,彻底消除民资进入铁路顾虑。目前铁路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推进,畅通民资参与铁路投资路径的关键点就在于相关政策应当明确铁路投资项目的管理规范,引入股份企业制度实施内部控制,允许投资者根据股权比例派驻董事,以科学合理的内部制衡机制实现体制突破。只有在制度层面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事前公开透明各方权责,民资才能彻底放下顾虑进入铁路领域。
重实情,科学界定铁路公益性和经营性权限。我国铁路具有公益属性,社会资本进入后,企业的效率诉求与制度的惯性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铁路和民资双方共同努力。铁路需摆正诚恳的姿态,在保障社会资本的运营权和收益权方面做好文章,确保社会资本的市场权利和利益区划的平衡。社会资本也要确保铁路的公共属性不稀释,又要确保资本的市场空间不压缩,需要通过创新经营机制以平衡博弈。
相信铁路只要拿出“诚恳”的态度,多在融资体制上做功课,练内功,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热土”,定能激活社会融资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