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调整火车票退票和改签办法,实现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同时实行火车票梯次退票方案。即,票面乘车站开车前48小时以上的,退票时收取票价5%的退票费;开车前24小时以上、不足48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10%的退票费;开车前不足24小时的,退票时收取票价20%退票费。
退票新政,或是票制改革的“前奏”,或许更是火车票价市场化的“试探”。到底是“进步里插播退步”,还是“退步里插播进步”?见仁见智。通退通签算是一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退票;而梯次退票则是十足的“退步”,有变相涨价之嫌。“收取票价20%退票费”曾经作古,日后又将“重生”?2011年原铁道部做出下调退票费的决定,并于当年9月25日起执行。当时的新的退票费规定:开车前,退票费由原来按每张车票面额的20%计收下调为按5%计收。退票费最低按2元计收。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后,退票手续费仍然为每张车票面额的5%。我们只能安慰自己:梯次退票诠释“时间就是金钱”。
随着铁道部这一名称的消失,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铁道部门政企分离迈出关键性步伐,铁路的体制改革也行驶在“铁路上”。首当其冲的是铁路货运改革,推动铁路货运全面走向市场,实现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转变。简化受理、随到随办、规范收费、热情服务,构建“门到门”接取送达网络,实行“门到门”全程“一口价”收费。铁路货运改革承载着改革的正能量,进一步表明,市场化,任何经济主体都是平等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铁老大”必须放下老大的架子,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货运改革启动之后,客运改革可能会接踵而至。客观地讲,这也是铁路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不是涨价的“代名词”,市场化也不是涨价的“遮羞布”。早些时间,铁路部门相关负责人曾透露,中国铁路总公司组建后,将会进行一系列改革,未来铁路票价有望出现一定的浮动空间。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准备票价上涨的信号。可能考虑到阻力与时机等因素,暂时客运票价改革虽“箭在弦上”,但什么时候“拉弓”尚在观望中。退票新政的出现,有试探公众、试探市场的“衍生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新政之图不在票,而在票价。
改革,尤其是涉及到经济领域、民生领域的改革,既要考虑到“市场性格”——尊重市场规律,强化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作用;更要考虑到公众承受力,体现“民生情怀”。铁路改革的“红利”理所当然要惠及民众;铁路市场的“活力”当载民生进入快车道。铁路的市场化改革“向前冲”,但必须进行开门改革,让公众“上车入座”,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其中,以保证改革不“跑偏”、不“晚点”,更不能“向钱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