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市民小李碰上了这么一件闹心事,商家搞活动要求刷二维码换取纪念品,正好小李的手机有刷二维码的功能,随手一扫,换得了礼品,结果后来才发现手机被莫名地被感染上了病毒。天津市民刘女士也在扫描二维码参加团购时,由于二维码中含有手机病毒,导致手机被扣除了百元话费。
而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出提醒:“不少用户习惯性地见码就刷有一定的风险。制毒者通过二维码生成器可以把带有病毒或恶意网址的下载地址链接进二维码的图片里,带有病毒的二维码链接会扣费、监控并盗取用户隐私,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信息往往成为被盗取的目标隐私。谨慎使用二维码”。
什么是二维码
二维码起源于日本,是一个用计算机软件编码技术形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二维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大量信息。据了解,二维码最多可以记录1850个大写字母、2710个数字或500多个汉字,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二维码是一个不含电子芯片的存储器,并且成本相当低廉。
目前,不少商家在广告以及宣传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便捷地了解更多商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身份证、火车票、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微博上的“互粉”变成了随手的一刷;二维码在防伪方面对人们的帮助也很大。
二维码为何会刷出危害安全的病毒
严格来说二维码没有毒,毒的根源产生于二维码背后的链接,一旦链接成有毒的网址或者带插件的网址,就变成有毒二维码。一般而言,毒二维码多是隐藏在打折、促销的广告里而正规的大型网站和报纸上的二维码相对比较安全。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3年3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的权威发布,二维码之所以会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生成方式简单,内容无人监管。目前网络上有大量的二维码软件、在线生成器方便人们制作二维码,几乎不存在制作门槛。但也为手机木马或恶意软件制造者打开了方便之门,通过此种途径他们可瞬间完成恶意下载链接到二维码的转制。
其次,二维码容易暗藏木马等病毒。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一个二维码,对外宣称为优惠券、软件或视频等,以诱导用户进行扫描,而且多采用强制下载、安装应用软件等方式,达到获取推广费用或恶意扣费的目的。
此外,消费者防范意识不足。由于二维码是新出现的事务,部分消费者好奇心重,看到二维码后,往往会立即拿起手机拍一拍、扫一扫,却忽视了安全问题。一旦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的应用中染有病毒,那么安装到手机中就会遭遇麻烦;如果扫描的内容是被挂上木马的网址,则有窃取消费者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风险,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
陕西尚未出现大规模毒二维码 但仍需当心
关于二维码侵权案件,记者咨询了陕西省多个消费者协会,了解到陕西省内目前还没出现消费者因为刷二维码投诉举报的案例。
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曲江分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维码扣费这种违反消费者权益的案例在西安地区还比较罕见,如果是因为辖区内某商家搞活动时因为二维码对消费者产生了侵权,该辖区工商管理机构或者消费者协会有权帮助其维权追究商家责任。但是如果地界难以界定,无法确认二维码产生的归属地,那维权相对就比较困难。而目前很多二维码的产生商区域很难界定,因而一旦发生纠纷维权也会比较困难。
西安市雁塔分局长安南路工商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比这种案件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如果消费者发现这类侵权案件,应当第一时间保留证据,有证据维权相比能容易些。
消费者协会温馨提醒:最好不要见码就扫,对于目前所见的种类各异但是长得都很像的二维码,必须提高警惕,不要使随便扫,扫之前首先,务必确定二维码发布的平台有合法性。一般二维码主要功能是让消费者看商品的详细信息并不需要下载其他软件,如果遇到一打开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软件的二维码链接,就得提高警惕。另外给手机装上合格的杀毒软件,刷二维码下载的病毒就很可能被自动发现、拦截;即使没被拦截的还提示你安装的,如果把握不准,就先用手机杀毒软件查杀一下这个二维码网址链接的软件,如果有风险的就不要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