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子小儿生病,辗转北京几家医院后最后住进了北京某著名的儿童专业医院。办理入院手续后,温柔的护士便给小儿戴上了一个蓝白条的医疗腕带,上面有着清晰的二维码和一些文字记录着小儿基本信息,作为自动识别领域中人看到二维码的医疗应用后,我先是感到很欣慰但在不久的几天后又产生了以下疑问。
首先是二维码腕带自小儿戴上后便再无使用。我记得二维码一个最基本的应用是记录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血型、身份证号、紧急联系电话等),而且还包括病史、过敏史等医疗信息。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这种应用尤其适用于急救病人和老人,医生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快速确认病人的详细资料,完成入院登记并进行急救,不仅效率高而且准确,为病人急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另外,在需要转院治疗的情况下,病人的数据,包括病史、受伤类型、提出的治疗方法、治疗场所、治疗状态等,都可以传送给下一个治疗医院。由于所有这些信息的输入都可以通过读取二维条码一次完成,减少了不必要的手工录入,避免了人为造成的错误。一直到出院后,这个二维码就一直沉寂在小儿胳膊上,从未发挥作用。
第二个疑问是,缘何小儿的二维码没有参与到住院期间的各项检验中呢?在住院期间我观察到孩子不管是输液、抽血还是各项大便,尿的检查,全部都用的是条码。那么这个二维码的信息如何和各项条码检验后的信息做到对接呢?按理说二维码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在化验科的应用,用于化验物品的全程跟踪,避免混淆。其次是在病床100米之内,人、药物和设备的流动性都很大,一个护士通常要负责十几个病人,如何把出现错误的隐患消除到最低?在这方面,二维码有着非常广阔的用武之地。如果病人的腕带上有一个二维码,就可对病人进行有效识别。同时药品和检验容器上都贴上对应的二维码。护士在执行医嘱前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
通过小儿这次住院,我对二维码在中国医疗领域的应用产生了种种忧患。据我所知,二维码在美国应用到病人管理方面已经非常成熟。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院,病人的病历已通过电脑和网络系统进行管理,手写病历已经成为历史。病人就医时,医生通过对其数据的查询,可及时对病人病史全面了解。病人入院即携带腕带。腕带上的二维码作为信息的获取载体,方便医生随时了解病人信息,从而避免了常见的凭记忆和口述而造成的误诊误时,增加了病人的安全系数。
在我国,病人信息电子化管理也已在各一线大城市普及。一线大城市在很多领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与美国很多城市持平。可是我国国情不同于美国,对比美国,国内并不缺乏先进的技术。介于不同的国情,中美之间很大程度上的区别在于普及程度。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所以人们往往愿意专注于并投钱在这些领域。但是技术问题的解决到实际应用其实还有长远的路要走,而实际应用才是市场本身所在。管中窥豹,透过小儿这次住院,一个真实的中国医疗电子信息化的情景浮现。
在二维码的实际应用中,我看到的是成为一个摆设的二维码医疗腕带,什么病人的信息啊、数据的记录追溯啊还没有成为一套系统在应用。记得之前参加某学术会议中有企业提到说北京市曾经出台一项规定说:“北京市所有的三甲医院住院处必须配备二维码医疗腕带。”规定没有错,但是执行规定的单位和企业也仅仅是在做面子工程,而没有实际地将二维码医疗腕带运用起来,于是便造成了二维码医疗腕带现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可能医院都没有配备相关的部门去运作二维码整个系统,这里面又包括一些器械(比如读取二维码的识读器)、一些软件的采购和运营,这都是一笔比较大的资金。那么目前二维码医疗腕带的实际应用又将由谁来推动呢?我也茫然了。
出院后,婆婆问了小儿的医疗腕带作何处理,我说先留着吧,毕竟这个二维码医疗腕带承载了小儿太多的信息,不能随便丢弃,我同时也期望通过这条腕带可以看到中国二维码技术在医疗行业应用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