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一物流网

关注掌链公众号

洞悉物流供应链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观察 >
美国打造“矿产+军工”供应链包围圈
   作者: 管一 阅读:41 日期:2025-08-02

7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文宣布,美国将从8月1日起对从印度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

此前一天7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称,若迟迟无法就贸易协议达成一致,美国将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25%的关税。“他们将支付25%。”当被记者问及印度是否会面临20%至25%的关税时,特朗普回答说,“是的,我认为是的。印度一直是——他们是我的朋友。”

尽管美日因贸易摩擦等分歧关系趋于紧张,但美国仍于7月2日宣布,与澳大利亚、印度和日本共同启动一项关键矿产合作倡议,作为抗衡中国影响力的一环。

这一由美、日、印、澳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长期对中国在关键矿产资源领域的主导地位感到警惕。然而,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全球性关税战已波及四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所有成员国均未能幸免于其负面影响。

(各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 来源:路透社)


国外长在联合声明中称,该倡议将成为“雄心勃勃的伙伴关系扩展”,意在通过合作实现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安全化与多元化。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表示,是时候让Quad在具体议题上“行动起来”。据透露,有30至40家来自四国的企业将在华盛顿举行会议,探讨关键矿产领域的供应链合作问题。

一、美国“绑架”日澳军事战略


近期,美国被曝向日本和澳大利亚施压,要求这两国在台海爆发冲突时明确各自角色。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私下敦促东京和堪培拉“承诺在‘台湾有事’时充当马前卒”,引发盟友不安。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访华时对此保持谨慎,重申不改变台海现状的原则立场,同时强调澳美同盟关系。日澳两国均未正面回应美方假设性要求,强调将自主决定是否参战,“主权永远是我们决策的优先考量”。

image.png

(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将加强关键矿产合作 来源:东京新闻)


我国批评美方此举是“用台湾问题绑架盟友”,强迫他国选边站队,而“一个中国”原则才是中日、中澳关系的政治基础。AUKUS与“四边机制”的协同:在军事领域,美国正通过“AUKUS”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整合盟友资源,加强对华战略围堵。AUKUS协议下,美英将助澳获得核潜艇及先进技术,旨在提升亚太威慑力。然而这一计划造价高达3680亿美元,被前澳洲领导人批评为“对主权的严重放弃”,使澳大利亚深度服从美国战略利益。

当前,美国新政府也在审查AUKUS执行情况,担忧美自身船厂产能不足,要求澳方加大对美军工体系的支持。与此同时,Quad四国在经济安全上推出“关键矿产供应链倡议”,四国外长于2025年7月在华盛顿承诺联手确保关键矿物的稳定供应。他们明确将降低对任何单一国家的依赖,以防范“经济胁迫、价格操纵和供应链中断”。该倡议显然针对中国对稀有资源的主导地位,例如中国掌握全球逾90%的石墨产量(电动车电池关键材料)。

美国希望借由整合盟友力量,在军工生产与矿产供应上形成“去中国化”的联盟供应链。2025年7月,美日印澳四国外长在华盛顿会议上宣布成立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机制,以减少对华依赖。美国正以台湾省为地缘焦点,将这一机制与地区安全战略相结合。日澳军工企业为美军代工:美国也积极利用盟国的工业能力补充自身军工生产链。日本方面,三菱重工参与美国“标准-3 Block IIA”反导导弹的研发生产,负责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和弹头整流罩等关键部件。

该型导弹由雷神公司与三菱联合开发,服务于美日双方海军的反导需求。此外,日本作为F-35战机项目的后加入伙伴,国内企业为F-35提供零部件代工:如IHI公司获拨款在日生产F135发动机组件、三菱电机制造雷达部件,用于日本自用的F-35机队。三菱重工还曾在名古屋建厂组装F-35并寻求成为全球供应商,为美国战机项目提供后机身等部件。在澳大利亚,政府正与美企合资兴建导弹和弹药工厂。

法国泰雷兹公司将在澳维多利亚州贝纳拉的国有军工厂生产美制M795型155毫米炮弹,计划2028年投产,年产能可达10万发,成为美国本土外首个此类弹药工厂。澳洲还投入3.16亿澳元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本土制造GMLRS制导火箭弹,预计2029年起年产4000枚,相当于全球产量的1/4。更早前,澳方宣布将在新州纽卡斯尔联手挪威康思伯格公司生产“海军打击导弹”(NSM)及其空射版JSM,这将是除挪威外唯一的生产线。

通过这些项目,日澳的军工企业成为美国军工供应链的延伸,为美军及盟军装备提供生产支持。例如澳洲生产的制导炮弹和火箭弹未来可出口供应美澳联军需求,提升联盟持续作战能力。这种产业链分工既缓解了美国本土产能压力,也进一步捆绑了同盟关系。

二、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在稀土等关键矿产领域具有近乎垄断的地位:生产了全球约90%的稀土并承担近90%的精炼加工。天然石墨方面,中国同样是头号生产国和出口国,精炼了全球超过90%的石墨,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等。在钨资源上,中国贡献了世界产量的八成以上。

尽管中国本土锂矿储量和产量并非第一,但其在锂和钴供应链的精炼环节控制着六至七成的全球产能。例如,据美国能源署统计,中国公司控制了刚果(金)约80%的钴矿产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在这些关键矿物从采掘到冶炼的全链条上占据支配地位,为其在国际原材料市场上提供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战略筹码。

image.png

(内蒙古矿山开采 来源:日经)


近年中方开始针对上述关键矿产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自2023年以来,中国已将多种战略矿物及其制品纳入出口管制清单,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例如,2023年末中国宣布对部分石墨产品实行出口许可;2024年底起对镓、锗、锑等稀有金属对美禁运;2025年2月又将钨、碲、铋、钼、铟等5类金属及制品列入管制,要求出口企业申领许可证方可对外销售。

2025年4月,中方进一步宣布对包括铽、镝等7种中重稀土及部分稀土永磁材料实施出口许可管制。此外,中国长期对稀土实行开采和冶炼配额制度,由国有矿企限量生产;并在2023年12月明令禁止稀土磁体制造技术出口,以防止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这些措施直指西方“卡脖子”领域,加强了中国对战略矿产供应节奏的掌控。

出口管制已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随着稀土和钨等管制收紧,相关矿产价格快速上涨:钨精矿价格在2024年底攀至十年来高位,主要钨化合物(如仲钨酸铵)数月内涨价逾20%。德国等国汽车制造商警告,若中国稀土磁材持续短缺,汽车工厂甚至可能被迫停产。美国国防供应链也敲响警钟:美军超三分之二的武器系统所需关键矿物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随着中方管制措施生效,西方厂商不得不面临许可证审批延迟、库存告急的局面。

三、西方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挑战


鉴于上述脆弱性,美日澳欧等西方国家近年纷纷制定政策,试图降低对中国关键矿产的依赖。美国已动用政府基金和政策杠杆扶持本土及盟国矿产项目。例如,美国国防部近期通过补贴协议保障国内唯一稀土矿商的收益,以促其在今年底开始稀土磁体的大规模量产。美国还根据《国防生产法》等为钨等战略矿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五角大楼今年斥资千万美元资助加拿大的钨矿项目,加速北美自有供应建设。

image.png

同时,美政府积极重启战略矿藏储备和冶炼能力,比如增购钨、稀土等储备、鼓励企业在国内建设分离和冶炼设施。特朗普政府甚至签署行政令推进深海采矿试验,以开拓稀有金属新来源。在日本,早在2010年中国稀土限出口事件后就展开供应链多元化战略。日本政府通过国家石油和金属公司(JOGMEC)投资澳大利亚等国稀土矿企(如Lynas公司),并鼓励企业回收循环利用。其效果初步显现: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占比已从2010年前后的90%降至2018年的58%。

此外,日本正与欧盟合作开发海底稀土泥试采等前沿项目,希望在本土或公海获取新稀土资源。澳大利亚作为矿产大国,则加紧投入关键矿产生产和加工链。澳企近年来实现了重稀土精矿在中国境外的首次量产,被视为打破中国垄断的里程碑。澳美日还结成“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协助非洲、南美等地开发锂、钴等矿源,以分散供应风险。

欧洲方面,欧盟在2023年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 (CRMA)》,目标到2030年提升欧盟内锂、稀土等资源的开采和精炼比例,并寻求与非洲、澳洲等国建立原料供应联盟。欧盟同时推动稀土回收和替代材料研发,鼓励厂商开发无稀土电机、替代磁体技术。

然而,西方的“去中国化”进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局限。首先,新矿山和冶炼项目从投入到投产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行业专家估计,要建立一套不依赖中国的完备供应链,可能需要至少10~15年的持续努力。其次,中国在供应链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难以短期撼动。西方新项目很难在经济上与之竞争。即便一些替代产品问世,如无稀土磁体或欧洲的稀土回收产线,目前产能规模和成本仍不具备可替代性。

此外,开采冶炼关键矿物往往伴随环保审批难题和社区阻力,在欧美等地推进新项目障碍重重。这导致欧盟虽然制定了宏伟计划,但进展速度滞后于预期。总体而言,西方国家正加紧投资多元供应链,但在短期内对中国的高度依赖仍将持续。正如有分析所指出的,中国在稀土等产业链上“难以复制的整合优势”使其主导地位短期内无可替代。

编辑:管一

© 2021 CN156.com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掌链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cn156@188.com 《第一物流网》版权所有,未经合法授权禁止复制、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80298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