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误是个老话题,年年延误年年谈。特别是在近期,航班延误情况愈加严重,中国民航局为缓解航班延误多发情况,称已制定出航班正点起飞统计新标准——撤轮档的政策,并将在今年合适的时候择机实施。
撤轮档是一个全球民航界通用的专业术语。飞机撤掉轮档后,即可启动发动机而滑行。与原来关舱门即为航班正点的统计标准相比,新标准意味着不仅航空公司做好了旅客全部上齐的准备,而且机场做好了行李装上飞机,航油做好了加油,空管发出飞机滑行到跑道上起飞的指令。新标准对规范旅客误时行为、减少航班延误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该举措是否能有效治理航班延误这一痼疾还有待商榷。
一方面,引起航班延误事故发生的诱因繁多,如航空公司原因、天气原因、空管原因、旅客自身原因、机场保障及其他原因。正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使得航班延误现象频频出现。从这个角度讲,单方面强化航班正点起飞统计新标准,恐怕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航班延误问题。而且该标准还需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治理航班延误问题不只是保障正常起飞的问题,还涉及延误中的信息发布、延误后的紧急处理、损失赔偿等问题。事实证明,多年来航空运输领域群体性事件频发、纠纷不断,都与航班延误后的紧急处理不当、损失赔偿不及时等问题密切相关。而现行的航空公司延误治理机制存在着天然不足,不能有效解决矛盾、减少纠纷,导致航班延误后的问题不断。因此,治理航班延误问题上,在保障正常起飞的同时,还应把延误中、延误后的相关问题重视起来。
此外,目前我国专门治理航班延误的法律法规相对分散,对于航班延误的治理赔偿没有统一的规定,对航班延误后的不正常航班服务也仅进行了较为笼统的规定,这也无形中为航班延误的蔓延提供了赖以滋生的土壤。由此可见,强化法制建设也是目前治理航班延误的一个重要举措。
综合来看,治理航班延误不能简单化处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打组合拳,应从航空公司自身、政府管控、配套设施保障、应急处理、法制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制度,提高服务,强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