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样板航道、山东省内河水运的“南大门”——京杭运河枣庄段,自明万历年间建成通航之日起始终保持正常通航,是京杭运河常年保持通航和货运的重要航段,也是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名片的核心资源。日前,本报“美丽中国·水运行”采访团从台儿庄船闸开始,走访了枣庄多地的港口航道码头,亲身感受这条“黄金水道”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改变。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
乘船游走京杭运河枣庄段,在徐徐风中亲近自然,拥抱沿岸原生态的湿地,感怀历史揭开的古城神秘面纱……原生态的景观、独特的人文,让人如同进入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举目望去,伫立在面前的台儿庄船闸,两座二级船闸比肩并驾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运河公园之畔,是“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京杭运河山东段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对于山东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开创了京杭运河山东段船闸双线运行的先例。
忆往昔峥嵘岁月,台儿庄船闸历经沧桑。改革开放后,运河航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5年6月,一座年设计通过能力达2200万吨,为国家二级标准船闸的台儿庄二线船闸崛起在京杭运河上,使京杭运河枣庄段成为北煤南运的大通道。
而随着船舶数量的迅速增加及运量不断增长,日夜繁忙的台儿庄二线船闸疲态渐显,2012年上半年,万众瞩目的台儿庄复线船闸工程全面竣工通航。
从仅可通行100吨级船舶到1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行,年通过能力从100万吨提升至4300万吨,台儿庄船闸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成功跨越。历经卓有成效的技术更新与设备改造,台儿庄船闸现已发展成为集运行调度、安全监控、操作控制、收费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船闸,正逐步成为展示航运建设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一个平台。
深化改革 贴心服务惠民生
站在繁忙的枣庄台儿庄上游远调站眺望,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整齐地停靠在锚地里。走进光洁明亮的办事大厅,一位船民正在通过电子评价器,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效能满意度进行实时评价。
“以前船舶过闸,得挨个办公室的跑,每次缴费,都要从闸室旁边的扶梯爬上爬下。现在好了,在这个大厅一次性办理叫号、缴费手续,就可以回船上等电话通知了,船舶排队情况就在大厅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不怕有人‘加塞儿’了。”办理完业务的船民小张告诉记者。
在各服务窗口,记者看到设有LED显示屏、自动排号机、甚高频电话等设备,便于过往船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数字港航 用网络管理行业
还有,触摸查询屏、叫号机、咨询导引台、填单台、休息等候区、直饮水供应点、报刊栏、便民座椅……一件件便民服务措施,一位位热情认真的工作人员,记者感受到的是枣庄市港航管理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审批流程,强化优质服务的态度。
“枣庄辖区航道里程108.4公里,43公里主航道为国家三级航道标准,常年全天候通航千吨级船舶,建有台儿庄、台儿庄复线、万年闸三座国家二级船闸。台儿庄双线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4300万吨,万年闸单线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2100万吨;分布有滕州、薛城、峄城和台儿庄四大港区,年吞吐能力2000余万吨。”枣庄市港航管理局局长朱广玉向记者介绍。
枣庄市港航管理局担负着京杭运河枣庄段的航道建设与管护、水路运输管理和水运安全监管等管理职能,下设13个基层单位,拥有干部职工500余名。队伍管理点多、线长、面广,粗放型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局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着手,开始推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打造“零缺陷”服务平台。
为全面提高对职工和船民的管理及服务水平,枣庄市港航管理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创新管理和考核方式。他们自主研发了电子绩效管理监察考核系统,并在全局进行推广。该系统由电子绩效管理系统、电子监察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服务效能实时评价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
“工作的过程就是记录的过程,记录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管理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秉承这一理念的枣庄市港航管理局,通过统一的电子监察绩效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了绩效管理和监察考核的电子化,变人工管理为系统管理,变主观考核为客观评价,变事后监督为过程监督,变静态监督为动态监督,切实强化行政审批、规费征收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管理与监督,成功打造出“数字港航”服务品牌,取得良好效果、获得船民好评,开创了一种高效、实用的行业管理及廉政风险防控新模式,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随着枣庄港航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效拉动了该市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发挥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作用,枣庄市港航管理局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总体部署,抢抓发展机遇,以建设高效畅通平安绿色港航为中心,以发展港航经济为基础,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安全管理为抓手,实现枣庄港航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争取完成投资百亿元,建成亿吨大港,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强”的历史转变,力争成为全省内河水运发展的中心,为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航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