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船舶市场仍较低迷,但国外船东通过抄底订造性能优异的新船,赢得了未来几年极其有利的竞争地位。对此,我国船东应抱团造船企业––适应海上物流格局变化 争得更佳竞争地位。
进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五年,船价开始触底企稳,相较高峰时期几乎下降一半的船价吸引了部分船东开始抄底购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外船东利用中国的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在国内造船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和极优惠的付款方式订造船型更佳、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设计更完善的新船,赢得了未来几年极其有利的竞争地位。面对新的海上物流格局,我国船东是否该下定决心,赶紧出手订购更符合需求的船型,调整优化船队结构,直面国际竞争?答案不言而喻。
当前,全球航运运力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航运业与造船业复苏的“绊脚石”。尽管如此,我们应冷静地看到,这种过剩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部分船型的结构性紧缺永远存在,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政治格局变化、不稳定地区突发事件、气候变化、航道更新等因素都将导致海上物流格局的变化,催生出新船型需求。例如,北极新航线全面贯通后,将成为沟通亚洲、欧洲、北美洲一条新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大幅缩短航程,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经济利益。届时,具有抵抗恶劣自然环境能力的新型绿色环保船型将应运而生,有望成为船企与航运企业研发、调整的重要船型之一。
船东适应物流格局变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其竞争力,精明的船东善于在险恶的环境下休养生息、调整布局。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挪威船东Fredriksen集团在好望角型散货船建造市场上的“疯狂”扩张,还是Scorpio集团对MR型成品油船和节能型Ultramax散货船的集中订造,他们都通过获取船舶建造国出口信贷、上市交易等途径增强了自身的财务力量,从而对旗下船队重新进行了调整与布局,备足“粮草”迎接寒冬过后的春天。而从国内情况看,今年1~8月,我国船企承接新船订单3491万载重吨,其中出口船订单3243万载重吨。由此可见,在国际船东谋篇布局并纷纷出手下单之时,中国船东却仍在等待、观望。
可以想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船东若期望单单靠“扛”、靠“熬”度过危机,那其被市场淘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为了更长远的发展,中国船东应该根据自身航线实际情况,按照国际新规要求和船队结构调整需要,分析船队竞争力,加快淘汰老旧船舶,订造适应未来几年新的海上物流格局的船舶,谋得更佳的竞争地位。不久前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就明确将“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作为重要支持政策之一。这也意味着我国船东重新布局船队结构已不仅仅是市场所迫,也是国家政策所趋。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船舶建造能力和研发水平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已充分具备了为我国航运业提供装备保障的能力。由于从船舶选型、技术和商务谈判、签约、建造到交付需要至少一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国船东应早下决心“汰旧换新”,并在调整自身运力结构、订造新船时,与造船企业抱团开展深层次合作。一方面,航运企业可向船企提供运营航线周边的运河、港口等相关信息,结合海事界的各种新规范、新要求,共同研发、建造符合海上新物流格局要求、具备可持续竞争能力的船舶,抢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造船企业和航运企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让金融机构在更了解航运市场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国内船企、船东更为优惠的贷款方案,也为双方谋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共赢。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眼下仍较低迷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国际船东的紧逼,中国船东能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订造适应未来几年市场需求的新船,将直接关系到其国际竞争能力。而眼下,我国不仅具备自主建造和设计一流船舶的能力,还有政策东风吹拂,正是我国航运业联手造船业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重新布局的最佳时机。还不下单,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