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一排排集装箱通过铁路运抵密西西比河上的港口

图:长江航道上货船如织

图:伏尔加河上的一处河湾,远处就是喀山码头
大河激流奔腾,历史烟云浮动。
1811年,一艘名叫“新奥尔良”号的蒸汽船在北美的密西西比河首航,从河口溯源而上,从此开辟出数千公里的优良航道。
在哺育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此时风樯翻动,40万名纤夫在各处牵引着相同的绳索,这一画面被定格在著名画家列宾的传世画作中。
在欧洲的另一侧,莱茵河上早已舳舻千里,在莱茵河自由航运协定的荫庇下,所有国家都可以沿航道通商达旅。
在世界的东方,来自西方的客商开始追逐中国茶叶,这种被他们视为“绿色黄金”的商品,让汉口港商船云集。
风起水涌,桨轮转动中,转眼穿越两个世纪。
今天,历史的航船浩浩向前。密西西比河成为全球粮食贸易的焦点区域,伏尔加河扮演俄罗斯强劲的经济引擎,莱茵河的蜿蜒碧波构筑了欧洲繁荣的经济走廊,万里长江涌动着中国经济腾飞的滚滚活力。
四通八达航道成网 托起条条经济走廊
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运输走廊,靠的是干支连通的高标准航道网;莱茵河通航里程不长,但主干流互通使其总运力相当于二十条铁路;资源大国俄罗斯,高度重视内河航运,通过伏尔加河紧密联系着全球700余个主要港口。
一辆卡车载着数千公斤大豆停在密西西比河岸边。片刻,几根探针钻到卡车货厢里,评估大豆质量。然后,车底阀门松开,大豆被自动卸载。种植大豆的农民德怀恩·福特双手交叉站在一旁,一脸轻松。
“这条河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在德怀恩·福特看来,密西西比河就像这个国家的中央高速公路。2012年,美国出口近1360亿美元的农产品,其中出口量最大的大豆、玉米,有近半数通过密西西比河运输。
德怀恩·福特不知道格雷戈里·佩奇的名字,但这不并妨碍他种植的大豆,进入佩奇领导的嘉吉公司。
作为美国最大的粮食出口商,嘉吉公司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设有32个粮仓、179个内河码头,其粮食出口约占美国粮食出口总量50%,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8%左右。
和嘉吉公司一样,ADM、邦吉、路易达孚等全球粮油巨头,也在密西西比河两岸设有规模庞大的谷物仓库。这些谷物通过驳船运输,或横渡大西洋,或穿过巴拿马运河,或经太平洋,进入世界各个家庭的厨房。
毋庸置疑,密西西比河高标准的深水航道,托举起这个世界头号粮食出口大国的财富之舟。
作为世界航运最发达的水系之一,密西西比河干流和50多条支流通航总里程2.59万公里,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海轮可直达距河口400公里的内河腹地。
伏尔加河、莱茵河莫不如此。
8月26日下午,莫斯科河。每隔两三分钟,紧邻莫斯科大学的莫斯科河码头,就有一艘满载乘客的游轮靠岸。
莫斯科河是伏尔加河最大的支流,全长502公里,横穿整个莫斯科市,河道宽200米左右,最宽处达1公里。
“莫斯科地处欧洲大陆腹地,但你从这里的任何一个码头,都可以乘船到达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码头售票员瓦连利·斯别洛斯基说。
整个伏尔加河水系,像莫斯科河这样的支流有200多条,它们几乎都毫无障碍地串在一起,河流深度统一在3.65米以上,形成一张巨大的标准化水网。资源大国俄罗斯,将内河航运视为国家的重要基础产业。五海通航,俄罗斯通过伏尔加河紧密联系着全球700余个主要港口。如今,全俄罗斯的货物航运,70%以上在伏尔加河上完成。
9月4日上午,在莱茵河德国美因茨河段,挂着各国国旗的货轮不时从河上驶过。这些轮船上的货物,多是从瑞士顺流而下,抵达荷兰鹿特丹港口后,发往世界各地的。
乘船而溯,你会发现:在莱茵河两岸,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等水系连接,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
正是依靠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原材料、商品源源输送,莱茵河年货运量达四亿吨,相当于二十条铁路总运力,筑起欧洲的经济动脉。
铁水联运无缝对接 码头开来隆隆列车
经过俄罗斯喀山的铁路都要在喀山码头“弯一脚”,铁路水运结合成了喀山经济的最大底盘;美国中央港港区铁路与整个美国铁路系统相连,货物装卸异常高效;整个莱茵河流域,铁路运输与内河运输的相互促进,让港口成为多式联运的枢纽。
哐当,哐当……清晨7时,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俄罗斯喀山市,喀山港旁的土特产商人奥列格·阿巴库莫夫在一阵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中醒来。
喀山拥有铁路的历史要上溯至100多年前。而今,经过这里的铁路,几乎都要在喀山码头“弯一脚”。喀山码头地处喀赞河与伏尔加河交汇处,这里是个天然良港。
在奥列格·阿巴库莫夫印象中,俄罗斯政府对于喀山的定位,一直是“俄罗斯重要的铁路枢纽和航运港口”。在他看来,水路与铁路的完美结合,是喀山发展经济的最大资本。正因如此,他选择依靠码头来为自己的财富梦想打拼。
铁路与河流,一个刚强,一个柔美。铁水联运,在伏尔加河流域,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在莱茵河流域,正在加快运作的步伐。
9月3日,位于圣路易斯的美国中央港港区,延伸到港口的铁路系统一片繁忙。颠覆常人印象的是:码头上不见堆积如山的集装箱,货物装卸快进快出,异常便捷高效。
美国中央港每年的货运量超过300万吨,一车车大豆,一车车谷物,一车车钢铁和石油,正是通过火车登上轮船,通达世界各地。
美国中央港执行总裁丹尼斯·威廉姆斯耶告诉本报记者,中央港的老港口都靠近铁路,新港口则全部修建了环形铁路,这样火车装卸货物后就可直接开走。更重要的是,港区的铁路系统是与整个美国的铁路系统相连的,火车可以直接从全美各地开到港口。
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能叫出名字的大城市,铁路、公路、水路都是无缝对接,无一例外。
在欧洲另一侧,记者看到了类似景象。
地处欧洲最繁忙的海域—北海和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交汇口,荷兰鹿特丹港占据欧洲中心的战略性地理位置,是西欧的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欧洲第一大集装箱运输港口。
在鹿特丹港,以“港区铁路中转+铁路服务建站”模式,铁路可直接进入鹿特丹港码头。港区内有2个中转站,通过完善的铁路运输网,每天都有多列集装箱班列发往欧洲各地。
德国汉堡港所有码头都有铁路,铁路在进出汉堡的长距离运输竞争中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每天大约有160列国际国内集装箱班列进出港口。
与之相随的是,德国政府每五年出台一个综合运输规划,尽量在河道附近建设公路、火车站,使港口成为多式联运的枢纽,有效保证了内河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
铁路运输与内河运输的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莱茵河经济区域的高速物流通道。
突破瓶颈迎头而上 万里长江流金淌银
长江干线年货运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内河第一;武汉新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早已加强与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流域港口的投资合作;对比国外三条大河,长江流金淌银、潜力无限。
长江上游的重庆寸滩港正蓄势待发。
9月5日,记者冒雨来到寸滩港,只见7座现代化的集装箱泊位一字排开,一艘艘5000吨级货船由此始发,通江达海。10公里外,另一座“巨无霸”正拔地而起:设计通过能力3000万吨的果园港,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上游最大集装箱中枢港。
依托重庆航运交易所的服务平台,跨国航运公司在此集聚。目前,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等世界前20强著名航运企业中,已有17家在重庆设立办事处或建立子公司。借助航运交易所、保税港区这样的软实力,重庆水运与国际市场互联互通,去年重庆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5亿吨。
9月4日,上海洋山港 ,本报另一路记者看到不少从武汉新港直达此处的货轮,因为航行时间只需3天,船员们从武汉出发时带的蔬菜,没放在冰箱里,到了上海仍是新鲜的。
从今年3月开始,每24小时就会有一艘货轮从武汉新港起航,实现货物到港即发。江海直达的提档升级,搭建起一条水上物流快速通道,大大提高了武汉新港的辐射力。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长江港口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介绍,他们已经开始谋划与莱茵河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合作,在欧洲比利时投资的港口已经投入运营,在俄罗斯投资建设港口的事宜也在洽谈中。
长江中游的武汉新港,跨洋合作同样动作频频。
早在一年前,武汉新港就与美国中央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前不久,武汉新港组织湖北多家企业负责人赴密西西比河进行了考察交流。
双方设想,通过合作使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农作物实现圣路易斯—新奥尔良—上海—武汉全水路运输。同时,将美国中部到武汉的航运回程贸易发展起来,如此将极大促进武汉本地运输结构的合理化。
让人倍受鼓舞的是,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视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对比国外三大河流,长江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哪里?
论航道—部分航道遭遇“肠梗阻”,长江水运辐射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论联运—因铁路干线规划和建设滞后,2012年,长江“铁水联运”货运量不足总运量的3%,提升空间巨大。
论船舶—20世纪中期,莱茵河和密西西比河已基本实现船舶标准化,而长江船舶标准化程度低,造成长江运能受掣。
对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贸易与运输委员会主席吉尔伯特·赖特表示,只要长江内河航道网络进一步拓宽,内河航运能力提升后,必将在中国经济中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9月14日,交通运输部与长江七省二市领导齐聚武汉,正式签订《长江水运发展若干重点工作合力推进协议》,其中,拟投入43亿元对最变幻莫测的荆江河道“动大手术”,彻底消除“长江肠梗阻”。国家“十二五”投资计划中,长江航道建设的投资将达215亿元……
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长江水运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加快运力结构调整,确保到2020年实现长江干线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超过2000吨,大力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
多重利好下,万古奔腾的长江,有望重写“弘舸巨舰,千舳万舻,交贸往返,未旦永日”的盛景,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