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去做航运梦,也就是做航运企业家。”世界海事大学副校长马硕激情呼吁。
有梦想才有动力。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采访对象都表达了一个意思:航运业处境艰难,感谢对航运业的关心。
事实上,他们更热爱航运业,更关心这个产业。因为怀揣“航运梦”,他们坚守着,并且希望更多人加入。
中国航运业确实需要关心。当前,这个行业正经历着历史罕见的大灾难。
在江苏,中国航运业的基层从业者小崔和唐健都在为业务而四处奔波,与此同时,他们还在考虑寻找兼职工作或者转行。
在河北,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彦明高喊,整个行业处于严重亏损和破产的威胁之中。
在上海,上海船东协会的人士坦言,航运企业经营状况不太好。面对持续低迷的航运业,不少航运研究专家颇为忧心。
在福建,一些民营航运企业在为市场、融资、人才等难题发愁。
在深圳,本地航运企业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港大航小,港强航弱”的状态一直存在。
在北京,中国船东协会、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多个部门的有关专家为改善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奔走疾呼。
航运兴,则造船兴,钢厂兴,港口兴;航运衰,则造船衰,钢厂衰,进而也会影响到港口。一些航运业人士预言,如果航运业持续恶化,必将导致航运企业大量倒闭,船厂无船可造,大量的工人失业下岗,钢厂和港口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航运不是一般竞争性服务行业,而是国家战略性基础和服务产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这一定位随着中国经贸大国地位的日益巩固,对国际市场、国际资源依赖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凸显。2006年,航运被列为国家要保持“绝对控制权”的七个战略产业之一。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地球上,29%是陆地,71%是海洋,这预示着大国的崛起必然是在海洋上崛起。从最早的葡萄牙、西班牙到随后的荷兰、英国和美国,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发展海运、控制海权实现大国的崛起。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已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标志着中华民族开始从黄土文明向蓝色文明转变,尽管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经济的角度看,200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海运市场的特点是“好日子短、苦日子长”。这种情况也导致航运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率长期低于资本平均回报的产业。因此,不同国家在海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其中,日本企业建立海运产业链,通过市场和资本,实现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欧洲的海运文化、完善的融资和税收政策等,都值得我国借鉴。
我国的航运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海运企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中,中国船队减少了国家损失,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但是中国航运企业在企业文化、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尚不及国际一流企业,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与此同时,我国并不掌握大量外贸海运运输权,人才、资本、制造等各要素缺乏有效整合,进出口贸易商运输权益竞争力不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中国因素”在世界海运市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航运业低迷仍将持续。不过,市场人士判断,无论如何,此轮低迷状态已经够长,市场好转应该不会太远了。一些专家建议,中国迫切需要抓住现在的机遇,调整海运发展模式,做足新一轮竞争的准备工作,以期赢得未来。
无论是培养航运文化或者发展航运业务,人才特别是优秀的航运企业家,无疑将是关键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去做航运梦,因为这是未来的海洋强国梦,更是成为经济强国和海运强国的需要。当一批世界级航运企业和航运企业家出现时,中国的航运强国梦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