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8时整,一声震耳的船笛划破蔚蓝的晨空,停泊在广东海安新港码头的“双泰19号”客滚船,满载着40多台过海车辆和近200号旅客拔锚起航,向对岸的海口港驶发。这标志着琼州海峡两岸航运企业期盼已久,打破“经济对等”和“运力对等”的运行模式,即将被船舶轮班运行这种新的运营模式所取代。
在新港码头,记者看到尽管早上过海的车辆和旅客不很多,但秩序井然。在码头前沿一艘艘待装的客滚船停靠有序,并按照到港的先后依次排队,等待装车载客。一位长期跑该航线的货车司机告诉记者:他从江西运货到海口,听说今天琼州海峡受台风影响要停航,他提前到了新港,没想到码头上车辆排列整齐,他又如愿地依次搭乘了这班船,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后来,他才得知琼州海峡客滚船在实行新的轮班运行模式。
在海口秀英港有的急于赶乘定班、定点船的客车司机,由于没有及时了解到港口从今天起实行船舶滚动轮班运行的信息,而他们平时所乘的固定班船又被取消,加上一些抗风力小的船舶停了航,使他们一愁莫展。在港口及海峡办人员的宣讲下,并及时给他们安排到其他船上,而表示理解与支持。
为了赶在船舶全部停航前过海,到了中午,随着过海车辆和旅客的增多,海南海峡办和海南港航控股集团的调度、客运服务人员以及海事部门的同志全力以赴,他们除按船舶到港先后安排船只配载外,还一边维持秩序,一边进行宣讲,从早上8时到停航前的晚上8时,两地共发送船舶28个航班,分别运送车辆和旅客1743台次,12886人次。到2日9时,由于受台风影响,已有1000多辆车在港口两地滞留。
据介绍,琼州海峡海口到广东海安航线的旅客和车辆运输起源于50年代中期,随着经营该航线的港航企业逐年增多,由此导致的分配不公日渐显现。
由于僧多粥少,加之老旧船舶较多,为了各自利益,他们之间相互杀价争抢车源和客源,使海峡运输秩序极为混乱。
为了保护本地市场,避免过度竞争。自1990年开始,由两省采取“对等”派船的办法参加运输,发展到后来将这种“运力对等”,逐渐演变为“经济对等”,严重制约了琼州海峡运输生产力的发展。
据介绍实行“经济对等”,一艘造价低廉、设备落后的旧船每年利润可观,而造价高的豪华客轮和客滚船,每年大概亏损几十万元,这极不利于发展先进运输生产力。
为打破“经济对等”这种保护落后,制约运输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模式,早在2002年,原交通部以交水发{2002}420号文“关于改革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管理的通知”,下发广东、海南两省交通厅,旨在取消两省“运力对等”和“经济对等”的管理模式。自2002年11月1日起,两省不再对运输量、运输收入进行平衡,客滚船按照船舶到港先后顺序轮班运营。
但是不到两年,“经济对等”这个老的运输模式又死灰复燃,并由此引发一次次因港口配载不公而引起的船舶车、客争夺战直至现在。仅发生在去年3月12日的一次争夺战中,导致两地船舶相互打空190多个航班,直接造成双方经济损失150多万元。
为此,在去年3月23日和4月4日,有关媒体分别以“秀英港配载不公谁来管?”、“琼州海峡客滚船车客争夺战”为题,对此现象进行了报道。
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交通运输部和广东与海南两省的广泛关注与重视。4月11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主动组织广东方有关人员到海口,与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周文雄主持召开两省客滚船运输问题座谈会。
时隔不久,交通运输部安全委员会认真执行部长批示精神,在广州召开两省会议,按照交水发{2002}420号文件要求,严格规范琼州海峡港口调度与作业管理行为,从严治理恶性竞争现象,引导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之间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合作协调机制,打破“经济对等”和配载不公的行为。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以及现任的何建中副部长、部安全总监宋家慧等领导多次亲临琼州海峡两地考察指导。
为了有效扼制和改变琼州海峡运输市场这种老的运输模式,今年来,交通运输部先后下发了“关于维护琼州海峡客滚秩序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加强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市场管理的意见(交水发{2013}351号),广东、海南两省交通运输厅又根据351号文于2013年7月19日,制定了《琼州海峡客滚船舶轮班运行实施方案》,并从8月1日起试行,已彻底解决琼州海峡运输市场不规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