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江苏省兴联海运有限公司(简称:兴联海运)的董事长刘向阳先生,探讨国际海运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国际海运这条连接全球供应链的黄金航道上,江苏省兴联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向阳以近三十年的深耕实践,书写了中国航运人破局突围的传奇。从国企副总到民营航运掌舵人,从100余人的创业团队到全球布局的航运劲旅,他带领兴联海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为中国航运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节目现场,刘向阳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业初心及企业发展的现状。刘向阳的职业生涯始终与航运紧密相连。1996年,他进入江苏省贸易厅直属航运企业后,以财务经理的身份见证了国企改革的阵痛。2001年4月,当国企改制浪潮席卷而来时,这位时任国企副总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企业背负沉重债务,员工薪资与五险一金已欠付近一年,是选择遣散团队还是破局重生?“企业可以倒,但员工不能散。”刘向阳以强烈的责任感作出抉择,放弃体制内稳定岗位,带领100余名青年员工踏上创业征程。这个决定不仅解决了百余家庭的生计问题,更在行业低谷期保留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航运团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改制后的兴联海运以“员工为本”为核心理念,将“美好兴联”愿景镌刻进企业基因。
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刘向阳部署了“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的发展战略。初创时期,兴联海运以小型散货船自主运营及代管服务切入市场,深耕远东-东南亚航线。2006年企业抓住航运黄金期,通过二手船交易与新船建造实现运力跃升。如今,公司已形成由10艘自有船舶和期租船舶组成的复合船队,航线覆盖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连云港至东南亚/中东杂货班轮、北方渤海湾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航线,5.7万吨大灵便型散货船更将航线拓展至全球。
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兴联海运首创“配货预案优化机制”,针对新航线派专人研究卸船方案,通过数智化手段实现货物保管与航行安全的全程管控。这种“管家式服务”使货物损耗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赢得多家国央企单位等战略客户长期信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五星旗船+方便旗船”并行模式:既通过五星旗船承担国家运力统计责任,又利用方便旗船灵活应对市场波动,形成“家国情怀与市场机制”的完美平衡。在运营成本管控方面,刘向阳坚持“练内功”战略:通过优化船员培训体系降低人力成本,建立全球港口费用数据库实现费用可视化,运用燃料管理系统提升能效。这些举措使单船运营成本低于行业均值,在2016年航运市场低谷期仍保持正向现金流,验证了“低成本+优服务”模式的抗风险能力。
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刘向阳展现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不同于行业“大而全”的扩张路径,兴联海运将船队规模控制在10艘自有船舶,通过期租模式保持运力弹性。这种“轻资产+重服务”的模式,使企业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仍能快速调整航线布局,抓住东南亚制造业转移带来的运输需求。在客户关系维护上,与上港集团长达18年的引航船租赁合作堪称典范。2005年为上港集团订造“沪港引”系列引航船,不仅建立技术标准壁垒,更形成“设备供应+运营服务”的产业链延伸。这种“共生型客户关系”使企业客户留存率高达8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人才体系构建方面,建立“岸基+船员”的精英团队,实施“船岸轮岗”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兴联航海奖学金”、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实训基地,输送专业人才。这种“人才蓄水池”战略,使企业船员持证率达100%,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率降低。
在商业成功之外,刘向阳始终铭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连云港投资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带动当地港口吞吐量增长12%,创造间接就业岗位超300个,形成“航运+港口+物流”的产业集群效应。
谈及未来规划,刘向阳表示,当全球航运业进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新阶段,兴联海运将布局智能船舶与动力船队。这位从国企改制浪潮中走出的航运匠人,用二十多年时间证明: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以责任为舵、以创新为帆、以人才为桨,中小航运企业同样能驶向广阔蓝海。
从解决员工生计的创业初心,到构建全球服务网络的战略眼光;从精细化成本管控的运营智慧,到承担国家运力安全的责任担当,刘向阳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航运人的使命与追求。在波涛汹涌的国际航运市场中,兴联海运正以差异化竞争的航向,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